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姚茫父的“朋友圈”

2017-08-11 16:36:48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民国初期特别是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的北京艺坛,夹在“旧”与“新”之间,面貌值得仔细“打量”,而其入眼处,正是所谓“京派”画家,其中又以陈师曾、姚茫父等为冠。神器更易,时势变换,文化观念和审美风尚层面也产生种种冲突,“京派”不唯力图反思“传统”、开创“现代”,对这些艺文巨子的生平、思想、交游、立场详加考究,当于了解彼时文化生态与格局不无裨益。

《艺苑重光:姚茫父编年事辑》(故宫出版社 2016年出版)是作者杜鹏飞积十余年心力著成的一部有关姚茫父的“年谱详编”,实际对谱主的朋友圈也多有涉及,由此再现出民国初期北京画坛文人的交游,重申了民国初期十余年间北京画坛的景象实与晚清时期迥异的观点。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杂音”竟能够如此纷繁而悦耳,甚至可以作为重新形塑现代美术史的一服“药引”。

作为彼时北京艺林并称的领袖人物,姚茫父和陈师曾有许多相似之处,徐悲鸿在《四十年来北京绘画略述》中称姚“样样都来,但未必工”,谓陈“画与书略有才气,诗乃世家,以能集诸艺于一身,故为时所重”,大抵指责二人博而不精。不过,这“博而不精”几字太容易成为贬斥他人的一句套语,其实在美术界,即使是学术文艺特为昌隆的民国时代,真正才备多能之人,为数仍少,姚茫父和陈师曾则是确确实实的通才,无论在小学、诗文、书画、金石等方面,都卓有造诣,且能承古开新,气象不局。可惜的是,二人皆未享高寿,因此在很多领域的影响力实不如那些长年深耕一艺的专门家,声名因此不彰;但也正由于他们涉猎广博,留下纷杂多样的各式作品和史料,静俟有心的后来者搜隐抉微,重现其艺术生命和特殊影响。

作者搜聚使用了大量文献资料,以事系年,客观而详尽地展现姚茫父五十五年的人生旅迹和学艺生涯,也客观重现了民国初期北京艺坛的兴盛光景,大体论之,本书的特点有三:

第一,“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姚茫父虽年未及耳顺即以病谢世,但因创作精力旺盛,又与政、商、学、艺、文教各界人物交往广泛而密切,故而可录写之手迹与事迹甚多,《事辑》所述所考,做到了详略得当,将不少他处已见的文献和不甚重要的日常书札、应酬文字等略提其要,至于较为稀见的文字,则在说明基本事实的同时酌情引录。

第二,史料丰赡,“物”“事”互证。姚茫父博通诸艺、桃李满京,留下数量可观的诗稿、文章、著作、书画、题跋、拓本、刻铜器物以及从政从教时期的文件资料等等,作者时时留心,从公私藏品及历年拍卖会、展览会所见大量姚氏作品之中,挑选出绝少争议者,系于行年事迹之下,或以有纪年的姚氏作品与其自记诸事比对,力求丰富完善。

第三,留心谱主思想,绝非记流水账。年谱的撰写有不同的形式,“年谱长编”近似一种材料汇集,虽极详实,但仍如散沙,尚要留待异日加以淬炼成章,《事辑》则自有取舍裁断,尤其对于体现姚茫父教育思想、艺术主张的材料,不肯轻易放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