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山村脱贫“领路人”

2017-08-11 09:39:51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本报记者杨晓东

8月8日,碧空如洗。位于南太行东麓的鹤壁市淇滨区上峪乡上峪村,显得格外静谧。冒着酷暑,驻村第一书记陈伟峰正在加紧整理贫困户档卡,今年第二季度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收入还要再核算一遍,她才能放心填进表格。

接到通知的贫困户王俊英来到村委会,把自己的档案资料交过来,看到陈伟峰就一把拉住她,对记者说:“多亏了陈书记,现在俺不出村就能挣钱,每月能拿到1500多元的工资,活不累,还能照顾孩子,家里吃穿都不用愁了。”

王俊英家共4口人,早年丈夫意外受伤,看病不仅花去全部积蓄,还让这个家庭丧失了劳力和经济来源,两个孩子当时都正在上学,这个家一下子陷入了贫困。

转机出现在2015年9月,鹤壁市林业局的陈伟峰来到上峪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陈伟峰了解到,上峪村有耕地430亩,地处山地丘陵,且地块分散。全村135户516人,其中贫困户18户50人。发展什么产业能让这个贫困村脱贫?

“我们经过几次考察,发现村里土质不错,但水利条件不好,以前村民种庄稼全靠天收,产量极低。”陈伟峰把鹤壁市林业局的高级工程师请到村里,对全村进行全方位的“诊断”,“后来,通过专家建议和村两委班子讨论,决定种植薄皮核桃。”

说干就干,陈伟峰鼓励群众流转土地,发动16家农户成立了果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由林业局的专家免费提供技术支持。目前,合作社已流转土地200多亩,种植核桃树7000余棵,苹果、葡萄等果树2000余棵,并套种红薯等经济作物,特色经济林建设初具规模。

果树种植合作社优先使用村内贫困家庭劳动力,与王俊英等10名贫困劳动力签订了劳务协议,保证每日工资60元,并缴纳“五险”,让贫困户增收脱贫有保障。

有了果树项目的“试水”,陈伟峰带领群众脱贫的信心倍增。2016年,上峪村申报的科技扶贫种驴养殖项目获批复,经过商议,决定采用《河南省产业扶贫实施方案》中的合作发展模式,财政资金的50%作为贫困户出资,50%为村集体共有,集体共养种驴。

今年3月,通过成立公司代为实施种驴养殖项目,引进的106头种驴正健康成长,届时养殖收益可辐射到村内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

“把陈书记派到我们村,最能体现精准扶贫‘6个精准’中‘因村派人’这一条。”上峪村党支部书记秦现军对记者说,“陈书记到村为贫困户办事,办一件成一件,组织上真是派对人了。现在村里的面貌焕然一新,群众都感谢党和国家的政策,感谢陈书记带领大家走脱贫致富路。”

上峪村脱贫攻坚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至2016年年底,全村实现15户44人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成功摘掉贫困村的帽子。③6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