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去诗意化的校园青春书写

2017-08-11 07:53:36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罗宗宇

青春书写是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叙事脉络,在这一叙事脉络中,中学校园题材的青春书写又多有闪光之作,如《花季雨季》《十六岁的花季》等,这类作品多以对理想、情感的诗意浪漫表达见长。随着“80后”作家对中学校园题材青春书写的崛起,中学校园题材的青春书写开始与叛逆、忧郁甚至是不同程度的残酷相联,呈现出一种另类的书写姿态。熊棕的《逆光中的六月》也行走在这种逆光的青春书写之路上。

小说以某县二中高中高三年级178班学生为重点,表现了高三学生学习的紧张,甚至是恐惧感。小说叙述的重点并不是标题中所说的六月,但六月却始终像个幽灵一样徘徊在校园的日常生活中。三个主人公黄梁、姜明、张可喜经历了假期补课、艺术课被挤、月考、公开发榜成绩排名、高考倒计时等种种学习增压的生活,表现了青春追梦是美丽的,但追梦的现实是焦虑和疼痛的。

小说还描写了中学生的情感漩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早恋已是一种客观现实存在。如何面对和处理这一问题,是校园青春书写无法绕开的内容,《逆光中的六月》直面这一问题,既不从道德也不从校规校纪出发来写早恋,而是视之为青春人生阶段的一种正常的情感需求。通过写黄梁的高调公开热恋及失恋,尤其是失恋后变得和祥林嫂一样,揭示了情感漩涡的凶猛,如果没有理性的支援,中学生早恋会出现伤不起的后果。小说对这些情感漩涡与矛盾的呈现,让其校园青春书写走向诗意的消解。

与一般的校园青春书写不同,《逆光中的六月》在以校园生活和人物为轴心时,也融入了相当多篇幅的社会内容,小说中的青春书写呈现出某种成人性和社会化的特点。作者放大了他的目光和笔锋,在校园生活叙述之外,楔入了众多的社会生活内容,这集中表现在以张可喜为中心的叙述线索上,通过张可喜与父母亲之间的矛盾,折射出转型期中国乡土的躁动与变化。小说中这种社会化叙事在一定程度带来了小说文本题材特征的弱化,也消融了生活的诗意,但有利于表现当下中学教育的大社会背景,带来了现实反映的广度和力度。

小说的理性也与去诗意化的书写相适应。小说中尽管偶尔有抒情化的表达,但整体而言却具有一种理性的节制。对青春期的心灵没有细腻的描绘,对青春期的情感体验和成长感悟也是平实地展现,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基本上是情节化而非情绪化的。小说改变了对校园青春的单纯浪漫叙事方式,让人们看到了中学校园生活在栀子花或白玉兰之外的另一种状态。小说大胆直面并且大力书写现实问题,体现了作者的责任意识和反思意识。这使其在一定程度上从类型化的青春书写中跳脱了出来。

(《逆光中的六月》熊棕 著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