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永远与士兵战斗在一起(2)

2017-08-10 08:14:59    华龙网  参与评论()人

手擎攻坚之剑

2014年,由王辉山主导开展的“野战条件下重症胸部创伤救治新技术卫勤救治策略的建立及应用”获军队“十二五”重大课题项目,并获得千万元项目经费,成为该院历史之最。对此,王辉山却十分淡定。自从事临床医疗工作那天起,他就把科研创新瞄准了保障打赢。

2013年,一名爆炸多发伤的战士辗转几家医院到沈阳军区总医院,王辉山与几个科室一起联合救治才勉强挽救了战士的生命。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如果在战场上出现爆震伤,战士不就没命了吗?通过进一步研究,他发现,现代战争中胸部爆震伤的伤员比例高达48%,这在东北的寒区环境下,有效的前期抢救方法还是空白,大血管修复更是不可能,作为东北地区军队总医院的心外科主任,他顿感责任重大。

从此,王辉山只要有时间就翻资料查数据,组织团队围绕“寒区重症心肺爆震伤救治如何抢得下、运得走、治得好”开展研究。然而,沈阳的气候和医疗设备并不具备全天候实验条件,为了保证寒区环境模拟到位,他走遍了沈阳地区所有冷藏冷冻仓库,最后在某医学研究所找到了一个废弃的冷冻仓,改造一个月,一个具备极寒地区温度条件的“寒带环境模拟实验仓”建成了。

在沈阳夏秋两季,骄阳似火,酷热难耐,寒仓外零上30多摄氏度,仓内却零下40摄氏度,常常是仓外一身汗,仓内结成冰,这一干就是两年。2015年底,一种便携式的“生命辅助装置”研发成功。

为让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战场,王辉山每年都在最冷的季节,带领科研团队到黑龙江最北部地区开展数据采集和实战检验,与边防官兵一起爬冰卧雪,一待就是20多天。经过多次野外演训,“生命辅助系统”活体实验获得巨大成功,爆震伤后90分钟内,所有实验活体完成抢运、后送、救治,生命体征恢复平稳。

随后,王辉山又提出了15摄氏度的“低温假死”理论,定型了便携式“生命辅助系统”,填补了学科上的空白。目前,这一科研成果已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奖初审。

王辉山常说,作为军队医务工作者,必须要紧盯未来战场需求锤炼过硬本领。近年来,他牵头开展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及移植血管的临床研究”“重症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的临床研究”等,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重大医疗成果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