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进入名校的不速之客

2017-08-09 06:37:07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梅明蕾

暑假的来临,使一些知名大学成为旅游景点。最近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常常顶着烈日,排队数小时,为的是一睹北大、清华的风采。

我们的大学因种种缘由,还远未走到没有围墙的境界;校园容量也有限,校方不得不规定游客的先来后到,依次排队入内。观览固然免费,可排队耗时烦心,各种取巧的花样也纷然而至。

有记者调查发现,在清华、北大附近,集结了一批五花八门助游客“偷渡”入校的商家,自称收费数十元,即可让游客免除排队的苦恼。国人不差钱,花钱买时间,遂成为不少游客的选择。个中名堂繁多,颇吸睛的,是一辆快递三轮车内,藏进试图蒙混过关的一家四口(两名成年人、两名儿童),只可惜被校方保安识破未得逞。而在北大附近,“北大百年讲堂”的电影票,也被一些人拿来兜售,而成为入校的“凭证”。

此外,进入到校园的游客行为也令校方伤神,垃圾随手扔,往往清理不及,堂堂北大、清华,几成垃圾处理场。

逃票、随手扔垃圾,作为社会不文明之乱相,早不新鲜,而今更无绝迹的可能。问题在于,此事发于中国最有名的大学,闻之见之,不免格外刺耳扎眼。北大、清华,人文景观集中,多少具有文化、文明之象征。以己之心,来此一游者,或有特定心理预期,至少不会持与游览其他名胜完全一样的心情。我注意到不少游客携未成年子女前往,料想在这特定场域的观览中,少不了有心对孩子们施以文化、文明的熏陶,甚或发奋、励志的教诲。却不曾想到,少年们见识的竟是长辈们粗鄙的表演,学到的是逃票的机巧。反讽之强烈,令人沮丧。

人的举止文明,来自代代相传的良俗,以及社会的强力规范,也不乏特定情境下的软性束约,且更是这最后一条,恰恰具有一定的文化(明)含量。进到音乐厅、影剧院、美术馆里,人们自然不会大声喧哗;参观革命烈士陵园和公墓,肃穆油然而生。这与在名校里观览是一个道理。也许大学的内在指涉不及上述场所那么鲜明,但这只能说明游客的文化(明)素养有待提高。

对这件事,也有网友发出不同声音,说大学本来就是用纳税人的钱建的,大学也算不得怎样高大上的地方,况且国外的许多大学都无围墙,游客进出自由、行止随意不值得大惊小怪。我无意对此针尖对麦芒,但直觉这或是一个突破底线的不妙信号。诚然,中国的大学,形象有待改善,水准有待提高,或有迎来围墙拆除的那一天。只不过那是另一回事。也许到了那时,文明的规约又要升级。但如鲁迅所言,电灯未发明时,油灯总还得要用。既定的成规,不能等到一切都“到位”了才开始生效。

(作者为武汉资深媒体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