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文化码头怎么走出供需不均衡

2017-08-08 09:56:39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郑崇选

上海是我国重要的“文化码头”,来自全国乃至全球高品质的文化艺术项目和产品纷至沓来。但是,在文化市场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供需不均衡的隐忧:一方面,高端演艺产品走马灯似轮番上演;另一方面,市民的文化消费形式依旧比较单一,看电视、看书报、上网等传统文化消费形式依然占据普通人日常文化消费的较大比重。究其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文化创意产业尚未与日常生活及其他产业形态充分融合,真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的支柱产业。

上海要更好地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有必要通过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城市文化消费能级,进而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大力培育广大市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

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有赖于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政府和市场的大力培育。目前,上海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较为完善,政府也花了很多精力来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丰富性。但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个认识误区,即认为公共文化服务就等于免费服务。其弊端是,在享受多样性文化服务的同时,服务对象并没有养成积极的文化消费习惯。

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文艺演出是各级公共文化配送的重要内容,一些演出在体量和规模上甚至与商业演出没什么差别。这种做法混淆了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的边界,不利于受众文化消费习惯的养成,也影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的产品,除去基本服务属于免费范畴,超出的部分都应该执行公益性收费标准。

要逐步培育广大市民在基本文化服务得到满足的同时,养成在文化市场中进行文化消费的习惯,提升文化消费比重,进而以文化消费为动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发展。此外,还有必要规范市场类文化产品价格形成机制,遏制价格乱象。

其次,充分尊重文化市场的自身发展规律。

健康发展的市场,能够及时捕捉消费者的文化需求,进而在需求满足过程中不断生产、开发种类多样的文化产品,形成供需两旺的文化消费市场景象。这对城市文化多样性的提升将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而言,要积极引导不同文化需求的市场表达机制,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文化创造活力,平衡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相互关系,系统评估关于文化发展的专项政策,尽力避免文化政策对于正常文化市场的负面作用。近年来,上海戏曲艺术中心通过举办“上海小剧场戏曲节”,推行低票价,并向所有热爱艺术的年轻人敞开大门,为实验性、先锋性、探索性小戏提供演出空间,赢得了大量年轻观众,使体现上海地方特色的传统戏曲获得新的生命,为赢取市场、培育受众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