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鲜明民族特色为内蒙古“非遗”保鲜

2017-08-08 06:03:0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一首鄂温克民歌《我们是森林里的人》,悠扬中带着忧伤,自由里藏着寂寞,唱的正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当年在大兴安岭里生活的状态。

“这首歌唱出了鄂温克人走过的山山水水,遇到的艰辛,还有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作为非遗项目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歌的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家在内蒙古呼伦贝尔根河市的古香莲,2014年推出了自己的首张敖鲁古雅鄂温克族原生态民歌专辑——《森林中的故乡》,《我们是森林里的人》就是其中的一首。

祖祖辈辈以游猎为生的敖鲁古雅鄂温克族猎民,创作了大量与森林和狩猎密切关联的民歌。而在市场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民族民间音乐面临着艰难的生存与发展困境。古香莲多年来从民间老艺人那里收集整理的鄂温克民歌现在只有五六十首,随着老人们的离世,挖掘工作也越来越艰难。但是鄂温克民歌在根河却并不寂寞,这里的年轻人喜欢民歌,爱唱民歌,在他们身上,古香莲看到了鄂温克文化传承下去的希望。

传统的鄂温克族服装夏季多为绸缎面料、冬天多是皮毛,颜色和图案充满各种寓意,除了需要盛装的节日,现在已经渐渐淡出了鄂温克人的日常生活。“依托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时尚元素制作的一些服饰和手工艺品,能满足人们对于服饰独特性的需求。”非遗项目敖鲁古雅鄂温克族服饰自治区级传承人德柯丽说。

相比之下,德柯丽妈妈的熟皮子技艺,传承起来就没那么乐观了。对于这项程序繁琐、必须全部手工完成的“繁重劳动”,年轻人感兴趣的寥寥无几。因为鄂温克族服饰的制作要依托在熟皮子技艺的基础上,现在德柯丽跟着妈妈在学熟皮子,和妈妈一样,她不希望看到这项古老的民族技艺在自己这一辈消失。

男女二重唱《奇尼花茹》、群舞《瑟瑟仪》、《嫩水恋歌》、《达斡尔呼号》等12个节目,组成了呼伦贝尔市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第14届尼尔基之夏的首场演出。其中乌春表演唱《赞曲棍球》节目运用了两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乌春表演及曲棍球文化相结合,而达斡尔族舞蹈“鲁日格勒”更是他们的品牌节目,每场演出都会赢得满堂喝彩。

“‘鲁日格勒’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古代达斡尔族先人在劳动之余抒发愉悦心声的舞蹈,分为慢板、中板和快板三种,慢板以歌唱为主,中板则是一种模仿飞禽走兽的呼号,而快板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用榔头互相嬉戏打闹的情景,展现人们在大自然中对美好事物的期望和向往。”这台晚会的编导朱朝霞说。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