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古人避暑门道多(4)

2017-08-08 04:02:1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古代的冰窖都建在地下,隔绝了阳光和空气,可以长时间保存冰块。根据现代考古发现,最早的冰窖出现在周代。1976年,秦雍城遗址考古曾发现春秋时一座冰窖,其藏冰量多达190多立方米。

古代的冰窖分为两种,官办和民办。官办冰窖多为砖石砌筑的拱形地下冰窖,民办冰窖则耕简陋,挖掘土坑贮冰。西汉梁孝王刘武,不仅生前享受随时用冰的便利,死后也要将这种福利带入墓穴。他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的墓穴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自备冰窖。汉代崇尚“事死如事生”,大概刘武怕热,生前用冰惯了,死后也要过“冰来伸手”的生活。

古人迷信,觉得夏天用冬天的冰,是破坏了时令,偷了水神“司寒”的东西。为避免司寒生气,躲过他的追捕,所以次年夏天开窖取冰显得很有仪式感,要在冰窖外放设桃木做的弓、棘做的箭,谐音“逃之夭夭”。

周朝创立了“赐冰”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食肉之禄,冰皆与焉”,也就是说,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明人刘侗、于奕正在《帝京景物略》记载,每年到了立夏,朝廷便会赐冰给文武大臣。清代也把赐冰当成一种福利,并非直接发冰块,而是“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发“冰票”,官员依据等级领取多寡。

朝廷对大臣的赏赐,在杨国忠那儿变了味,成了拉拢党羽的利器。五代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记述杨贵妃堂兄杨国忠家的消暑奢靡场景:“杨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为拉拢朝中官员,杨国忠每到夏天,就用冰块镂刻成凤凰的形状,送给王公大臣避暑,只有贤相张九龄正义凛然,拒绝接受。

唐时街头卖冰成谋生职业

普通老百姓没有财力挖一口冰窖,就只能去集市上购买。早在唐代,街头卖冰成为一种谋生的职业,甚至有商人趁着天热哄抬物价。

《唐摭言·自负》讲述了一个卖冰商人贪心不足蛇吞象的故事:“昔蒯人为商而卖冰于市,客有苦热者将买之,蒯人自以得时,欲邀客以数倍之利;客于是怒而去,俄而其冰亦散。”意思是,以前河南洛阳的生意人在街头卖冰,趁着酷热涨价,售价高出原价几倍。顾客一气之下都不买了,不一会儿,冰全化了。商人为自己的贪念而后悔,如果他能穿越,一定很想唱刘德华的歌“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暖暖的眼泪和寒雨混成一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