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长调悠扬70年——内蒙古辉煌70年系列述评之文化建设篇(2)

2017-08-05 08:10:21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2009年,乌审旗出现了一股“马头琴热潮”,当地政府开始推广马头琴普及活动,从培训30名马头琴教员开始,在全旗培养出8000多名马头琴爱好者。传统文化进课堂、进社区,通过与民间的接触获得新生。在内蒙古,能看到幼儿园的娃娃上完英语课,又上摔跤课,舞蹈爱好者将安代舞改编成广场舞,退休的老人在社区大学学习马头琴、皮雕画。

非遗的保护有民间助力,也离不开政府主导。内蒙古设立了13个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项目抢救性保护“双百工程”,对70多个项目的实践过程与207位传承人开展抢救性记录。

在表演中传承,在舞台上保护,是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源头活水。乌兰牧骑被称为“文化轻骑兵”,以“队伍短小精干、队员一专多能、节目小型多样、装备轻便灵活”为特点。自1957年成立第一支乌兰牧骑至今,内蒙古草原上共有75支乌兰牧骑,每年为农牧民送去百余场歌舞盛宴。包括乌兰牧骑在内的艺术表演团体,每年下基层演出7000多场,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正是通过这一场场的表演,传遍了整个内蒙古。

草原上的文化保护者,还有马背文物保护队、驼峰长城文物保护队、“草原神鹰”边境地区文物保护组织,守护着内蒙古2.1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古迹。

文化如歌唱响世界

当德国的音乐厅里响起《鸿雁》,当马头琴的声浪拨动起美国观众的心弦,当非洲观众对蒙古族呼麦竖起大拇指,草原文化再一次显示出开放包容的特点。

700多年前,旅行家马可·波罗通过游记第一次将古老神秘的中国呈现在欧洲读者眼前。700多年后,来自内蒙古的民族舞台剧《马克·波罗传奇》来到马可·波罗的故乡意大利,在米兰世博会“内蒙古主题活动日”上演出,这一次呈现在观众眼前的还有灿烂的草原文化。

歌声悠扬,舞姿俊美,草原文化正在不断走向世界。草原的歌不仅要唱给草原人民听,还要在世界舞台上响起,帮助更多国外观众了解草原文化、了解内蒙古。近年来,内蒙古先后派出300多个文化艺术团组5000多人次,分赴40余个国家地区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出“欢乐春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内蒙古文化周”等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活动。

关键词:内蒙古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