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从楼台亭阁到摩天大楼

2017-08-04 15:38:0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馋人 摄

馋人 摄

■黄帅

漫步在大都会的水泥森林中,或者在远方眺望林立的高楼抬高的地平线,尤其是仰望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时,瞬间的“崇高感”令人晕眩。摩天大楼为什么会给人现代、发达乃至崇高的感觉?这种现代意识是怎样生成的?

古人建造巨大建筑,自然是没有什么现代意识的,但崇高感却始终存在。在埃菲尔铁塔落成前,胡夫大金字塔雄霸人类建筑最高纪录榜首长达四千多年。即使在今天的开罗远望吉萨,三座金字塔的身影也清晰可见。

开罗的摩天大楼数量固然不能和发达国家城市的高楼数量相提并论,此处不谈经济因素,从文化心理上讲,面对开罗这样的古都,世人或许也并不乐于见到摩天楼的阴影远远盖过历史古迹的硕大身躯。

当曼哈顿遇见京城金融街

北京在中国城市现代化格局里同时具有呈现皇家建筑、园林的历史使命,和香港、上海、深圳乃至广州不同,传统建筑的存在对北京高楼模式仍起着一定的作用。后者这类纯粹的经济城市的建筑格局,与美国诸多大城市的摩天大楼林立的模式相仿,其中最经典的便是纽约曼哈顿地带。

公开资料显示,曼哈顿是纽约的市中心,纽约最重要的商业、金融、保险机构均分布在这里。世界金融中心华尔街分布在曼哈顿下城,而纽约的大企业、商业中心分布于曼哈顿中城。整个曼哈顿耸立着超过5500栋高楼,其中35栋超过了2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天大楼集中区,拥有纽约标志性的帝国大厦、洛克菲勒中心、克莱斯勒大厦、大都会人寿保险大厦等建筑。曼哈顿还有教育水平世界顶尖的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以及被摩天楼群环绕的中央公园。

对此,我称之为“曼哈顿模式”,它的现代性模式是自发的、自然的,没有传统的包袱。而北京金融街的高楼(或许都不能叫摩天楼)的高度和密集程度都不能和曼哈顿相比,CBD的格局也远远小于曼哈顿,且兼有现代化城市格局与古老建筑混搭的模式,我称之为“北京模式”。

两种模式背后的文化象征自然是不同的,但的确也投射出各自对应的文化群体对现代性的理解。深谙结构主义思想的法国作家菲利普·索莱尔斯在与法国建筑师鲍赞巴克对话时称:“让我们看这城市的风景,我们从此封闭在其中。堆积着一片铁匣子般的楼房,重重叠叠,甚至也有在路上快速行驶。身体之间的分离,正是分隔的普遍化的演出。在我们被召唤着走向生命终结的地方,在公墓里,这种布局形式达到了极点。”从建筑布局和风格的差异进入文化多元的思考,城市风景与文化风景的同构性颇为一致。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