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我们为什么那么爱看“相亲”

2017-08-04 08:09:19    央广网  参与评论()人

【新闻随笔】

如今,有关“相亲”的新闻,可能轻轻松松就可以成为一篇“爆款文”。搜索“相亲”二字,新闻比比皆是,“彷徨相亲角:家长互不认识只能拼条件,最怕子女不谈、不婚”“南京相亲角调查:没那么势利,外来女婿很抢手”“公园相亲角大妈争论南北男人”“郑州相亲角现奇葩条件:女方体重必须是111斤”……更遑论电视上随处可见的相亲综艺节目。相亲,构成了花样百出、千奇百怪的文化景观。

我们为什么这么爱看别人相亲?原本是颇为私密与个人化的事,却能引发全民围观,这也是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

相亲,已经是社会新闻的富矿,种种奇葩、可笑、荒诞的场面都不难找到。登上新闻的相亲模式,多是由父母代劳,将子女的情况格式化为可供计算的数值,诸如身高体重、房产大小、收入高低,并依据着一条完整的“鄙视链条”有序操作,形成一种近乎“爱情买卖”的婚姻模式。

但若把相亲等价于中国婚恋的主流模式,则未免失之偏颇。目前尚无这类相亲成功概率的权威统计,从舆论反馈看,也谈不上被广泛接受。平心而论,“相亲”与其说是本身构成新闻,毋宁说是我们在其中寻找新闻。这里的父母,天然地被置于被审视、被调侃的位置;对于相亲,舆论也天然地带着猎奇心态。这类相亲,它有共同观感的基础;但是它的极端案例,又被不成比例地放大。

我们爱看相亲,可能是因为它提供了一种阅读快感,方便我们寻找价值观上的优越,并迅速完成评价姿势上的选边站队,并很容易形成“互撕”的舆论态势,人们纷纷可以就“爱情与面包孰轻孰重”“爱情与面包的混合比例”等等话题发表看法。

大概无论哪个观点,都难说自己占有全部的真理。替子女相亲的这一代老人,他们几十年的“生活经验”,未必毫无现实针对性。当房产依然勾连着教育水准,户口连接着公共服务的层次,老一代人对这些标准的极端演绎,不过是建立在自己几十年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安全感强烈盼望的投射。

我们今天爱看相亲,是因为这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价值观的对撞,这种价值观的对撞,恰恰也是几十年天翻地覆、变动不居社会现状的折射。当我们开始了思想的启蒙,认识到了爱情的可贵,却依然难以逾越现实物质问题的困扰;自由恋爱已经成为常识,但面对必须啃老的现状,又只能容许老一辈在婚姻问题上指手画脚;多数人有着一定的科学常识与对人格的判断标准,却依然有人坚持生肖、八字、摸骨、看相……有太多自己眼中的“天经地义”,在别人眼中成了“不可理喻”。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