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湘江边的旧书摊

2017-08-04 07:39:14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丁一达

倒也不是说新书就没有书的韵味,只是对莎剧这样古色古香的作品,自该选择更合适的载体与媒介。哈姆雷特只能在灰布面淡黄页上念独白,这也是许多旧书爱好者共同的偏见。手边的这套《莎士比亚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弥补了我一直以来只有新版可读的遗憾,如此,感觉才算是真正地贴近了作品人物的悲欢。

许多人并不理解对于旧书的执念。我每到一座城市必访这座城市的旧书店旧书摊,这已成为旅行中的保留项目。在上海打车,司机大哥先问我:“外滩去过了伐?”我答没有,请他往山阴路内山书店的旧址走。他看我背着一个鼓囊囊的旅行包,异样地看我一眼。那样的眼神我很熟悉,每到一地的司机师傅们都是这样看我的。

旧书摊与旧书店在很多城市都处于一种生存的困境中,这两年似有些改观,如同“留住乡愁”,保护旧书摊、留住旧书店,各地爱书人的呼吁终于得到一些回应,出台了扶持实体书店政策等。这些也成为“抢救文化”的证明。我从来不敢以抢救文化者自居,我只是一个乐此不疲和旧书打交道的人。我常常在想,一个城市那么大,怎么就没有能够给这些碎纸片生存的一点空间?

因此第一次听说湘江边的旧书摊时,我还不那么能确信:在旧书于通都大邑都只剩余烬的今天,就在我生活的这座城市,居然会有星星之火燃起,会有旧书摊生根发芽?那是2011年,第一回去旧书摊,我就买到了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一套六本。和不少摊主认识后,我才知道书摊是从2011年6月开始的,暑气刚刚冒头的夏夜,几个书友一合计就开始了第一次摆摊。书摊的尝试一下子吸引了许多株洲爱书人加入其中,书摊的规模也从一开始的6个扩大到了30多个,从风光带木栈道的一头摆到了另一头。那时株洲湘江风光带建成不久,江畔多了不少景观,颇有“云树绕堤沙”的味道。

旧书摊一摆就是6年,渐渐滋长成为株洲的文化名片。6年里,书摊所绵延的这段路并不限于两百米长的木栈道,所提供的物品也绝不止几册泛黄的旧书。作为风光带不可或缺的一道人文景观,旧书摊已在不经意间成为株洲人在忙碌工作后的一份精神慰藉与食粮。

两个月前,旧书摊开始改造,抬高了木栈道,还特别设计了一路长蓬。前者为了方便顾客不用深弯腰淘书,甚至可以随意坐在木栈道中边看边歇息;后者是给摊主和旧书遮阳避雨。归根到底,都是对文化的敬畏与尊重。为一个旧书摊做出这样的投入,放在全国怕都少有。也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在暑假报名来练摊。他们有的学着吆喝招徕顾客,有的面带羞涩守摊盼有人能眷顾,有的干脆兀自看着自己书摊的书。这样的耳濡目染,不正是旧书摊于一座城市最大的意义么。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