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滚动 > 正文

中国影协报告:中国电影重心正由市场转向创作

2017-07-23 07:01:59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对此,中国影协理论评论委员会会长尹鸿表示,质量是电影市场发展的生命线。当前的电影生产面临产量不低但质量欠佳、内容低效重复等问题。

    “‘提质增效’是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最大课题。只有将内容品质提升作为首要任务,才能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才能赢得口碑、赢得市场。”尹鸿说,中国电影市场正在由靠改革带来的市场红利,靠互联网接入带来的渠道优势,靠资本带来的利益驱动,更多地回归到依靠电影的质量、依靠更多更好的优质电影供给的轨道上来。

    期待走进电影创作的“黄金时代”

    科技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技术的迭代升级、新一代观众的成长,都给中国电影的创作和制作带来了多方位的影响和变化。

    过去一年,所谓的“爆款电影”“票房黑马”越来越少,但是分众化、差异化的电影越来越多。如《路边野餐》等小众艺术电影也获得了一定的市场空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纪录电影也引起了广泛关注,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创作的多样态趋势和观众对于电影艺术的多样化需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助理教授梁军健认为,前些年由于电影市场的急速扩展,大量缺乏电影观看经验的“新观众”特别是“网生代”观众进入影院,而随着观众的观影经验越来越丰富,他们的观影诉求也会越来越高,而且观影的多样性特征会越来越突出,这反过来也会推动中国电影创作风格的多元化。

    《2017中国电影艺术报告》中提出,中国电影正在从市场的“黄金时代”走向创作的“黄金时代”。而创作出“好电影”,需要具备三个标准:一是主流价值,能够引起观众思想和情感的共鸣;二是影院强度,需要靠题材故事的新颖度、情节和人物的吸引力等带动观众走进影院;三是工匠精神,提升电影创作各个环节精益求精的完成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周星说,电影创作要以“内容为王”,通过加强创作、提升品质来锻造艺术精神、完善电影市场、培育观众。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