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港珠澳大桥建设者胡从柱:通车后我想去香港看一看

2017-06-25 10:12:15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央视网消息:2017年6月16日,胡从柱站在为港珠澳大桥项目回填的人工岛上,指着对面说,“那边是香港。”他又指指身边尚在火热施工的珠海口岸旅检大楼:“这片钢结构穹顶就是我们负责吊装的。”

在自己的作品面前,胡从柱舒畅地笑了,面对镜头的紧绷感瞬间消失。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大片钢架层层叠叠,充满工业化的美感。

从一名普通的吊装工人,到“世纪工程”项目生产经理;从一位普通的农民工,到“全国十大最美职工”。16个城市、31年、35项工程、40万吨总吊装量,数字可以总结过往,但却无法拥有穿透生命的力度。

胡从柱(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少小离家:“从南到北,我去过16个城市”

“1985年,那是1985年,”胡从柱强调了两遍,“我18岁,家里人口多,困难。很多人涌去南方打工,我也跟着去了。”

放下行囊,胡从柱留在深圳。他职业生涯的起点,是中国第一幢钢结构摩天大楼——深圳发展中心。那时,他还只是中建三局钢结构安装施工队的一名学徒工。

吊装,是钢结构安装中的一项“龙头工序”。上个世纪80年代,钢结构建筑在国内刚起步,吊装技工奇缺。

“吊装工作要爬高架,很多人害怕。我是农村孩子,胆子大,身体也好,就想试试。”对胡从柱来说,第一次爬上高架,从另一个角度去俯瞰城市的那一天,再平淡不过了。但其实,在那一瞬,他选择了自己的一生。

胡从柱回忆,那个年代,吊装设备还相当简陋,一部对讲机、一部吊车,就要吊起成吨钢管。没有精密准确的数控装置,工程的安全与效率,倚赖于工人对机器的熟悉程度和经验多寡。

“刚工作时,别人去休息,我还得看书。没办法,我文化水平不高,要把技术弄懂,就得靠钻研。”为了提高操作技能,胡从柱遇到复杂的工作都抢着干,一遍又一遍地向师傅请教技术细节,“有时候在吊车上看得入神了,一抬头,天已经黑透了”。

深圳地王大厦(照片来自网络)

1995年,胡从柱作为吊装班组长参建当时的亚洲第一高楼——地王大厦。他带领的班组仅用1年零12天便安全、优质、高速地完成了24500吨主楼钢结构的施工任务。

“两天半一层,当时有个提法叫‘深圳速度’。”胡从柱陶醉地回忆起那个年代,他的职业生涯,和中国的发展建设,一起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2008年临危受命,助武汉火车站项目顺利封顶;2010年破解海控国际广场项目裙楼钢柱安装难题;2013年成功挑战广州东塔项目25天极限施工……

“有难度,找从柱。”当记者问及这句在公司广为流传的话时,他平淡地解释:“我就是做这个事的,就得尽责任做好,没想过太多。”

建设港珠澳大桥:我对这个项目有特殊的感情

1985年,站在深圳的施工高架上,能遥遥望见香港。胡从柱说,当夜幕降临时,对岸灯火璀璨,让他觉得神秘又新鲜。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效果图(图片来自网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