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父亲”论坛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钟磬):《摔跤吧爸爸》超高的票房、《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显示出了社会大众对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性有越来越多的共识。但在今天的社会,父亲们能在多大程度上参与孩子的教育?在“父爱回归”的呼唤中,父亲缺席的阻碍因素又是什么?
父亲节前夕,在上海举行的“发现父亲”论坛中,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公布了一项《小学生父亲参与的问题与对策》的调查。通过对上海市某公办小学1-5年级382位父亲的调查,结果表明:父亲更多担任“供养者”而非“养育着”的角色,对孩子的学校教育关注不够,工作是父亲参与的关键性阻碍因素。
该项调查负责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介绍,参照国外研究,父亲参与家庭教育主要由“父亲参与”概念来指代。按国外学者划分,“父亲参与”包含:提供经济支持、对孩子母亲的支持、管教和培养责任感、鼓励学业成就、表扬和情感支持、与孩子交流或聊天、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给孩子读书、鼓励孩子发展才能等九个方面,涵盖了认知、情感、道德以及直接和间接的参与方式。
结合上海本土文化,这次调查将“父亲参与”按照“供养”到“养育”分层,父亲参与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分别为:1、间接支持;2、教育规划;3、教育约束;4、陪伴互动;5、学业辅导;6、生活照料;7、家校联系。从排列次序可见,父亲对孩子教育的参与,更多通过间接的,如提供经济支持,给孩子母亲以鼓励和情感支持等来实现;在与孩子的学校联系方面,父亲参与最少;而在父亲对孩子的“陪伴互动”方面,排在中间。
2016年新父母年度人物入围奖获得者陈沪铭(左)
调查发现,父亲的文化程度是影响“父亲参与”的重要因素。在“大学专科以下”和“大学专科及以上”两类群体中,发现在“教育约束、陪伴互动、学业辅导、教育规划和家校联系”这五个方面,“大学专科及以上”父亲的参与远远高于“大学专科以下”的父亲。而在“陪伴互动”所包含的“教育陪伴、互动交流、情感支持”三个维度中,“大学专科及以上”父亲在“教育陪伴”和“互动交流”方面表现更好。同时,收入的差异也影响着“父亲参与”。在“陪伴互动”和“间接支持”这两个维度,收入低的父亲反而比收入高的父亲表现优异,他们给予孩子的陪伴更多,给予孩子母亲的支持更多。这是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