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意德(左)
央视网消息:久居城市里的人们向往山野和丛林,人终究是大自然孕育的生灵,不过,如果让一个人三十年里长期在无人区里与植物打交道,常人无法想象,这会是怎样的艰难。
李意德,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一个热带雨林科研工作者兴致盎然地在尖峰岭无人区坚守了三十余年,别人眼中的莽荒之地,却是他眼中的“绿色宝库”。
追寻梦想,脚踏实地
尖峰岭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热带原始森林,也是中国最南部的热带原始森林。其主峰1412米,林区最低海拔仅200米,千余米高差的复杂地形,形成了七种植物生态体系,拥有维管植物2800多种,动物4300多种(含昆虫),植被完整性和生物物种多样性位居全国前列,不亚于亚马孙河、刚果河及东南亚热带雨林,被誉为“热带北缘的天然物种基因库”,吸引无数科学家前来研究。
1982年,李意德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的森林生态研究室工作。“我第一次来海南岛热带原始雨林中采集标本,就被这里丰富的植物种类所震撼,坚定了我从事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的想法。”李意德回忆道。从他背着麻袋、踏着十几公里的土路钻进无人区那时起,到他的科研梦在尖峰岭扎下了根,他这30多年,就和尖峰岭无人区的50多万棵树缠绕在一起。
岭上的很多树都挂着一个标牌,上面写着树的种名、胸径和坐标。没人能想象,李意德和他的团队是怎么把一个900亩大的生态监测样地准确划分成1500个20米见方的网格,又是怎样给每一棵胸径1厘米以上的树木都挂上标牌。“一个标牌就是一棵树的身份证。”李意德说,他们已经给50多万棵树“扯了证”。
为保证长期连续地开展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研究,实验样地几乎都设在了无人烟的原始热带雨林。“如果在某个实验点固定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就必须提前带好帐篷,备齐充足的干粮——饼干和榨菜,以保证观测数据的科学性、真实性。”李意德说,坚持几个月的固定调查工作是家常便饭,凭借这种苦干实干,他在海南原始热带雨林这个野外实验室中,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