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侠客岛:仅指责路人“冷漠”会忽略造就悲剧的本因

2017-06-09 08:07:24    侠客岛  参与评论()人

在互联网上,舆论的怒火对准的是路人,指责他们冷漠、未出手相救——尽管在记者的采访中,目击者中有数人报警。这种愤怒很容易理解。视频中,第一次碾压发生后一分钟内,倒地女子身旁有众多车辆经过;很明显,他们都注意到了倒地的女子,明显放缓了车速。不少司机还刻意调整行驶方向,以免碾压倒在地上的女子。

视频:监拍女子被撞后追赶肇事车 司机加速逃逸二次碾压伤者,时长约54秒

“清清楚楚写在你的脸上/你是个道道地地的聪明人

慌慌张张迈开你的脚步/你是个匆匆忙忙的现代人

在西门町的天桥上闲逛/有多少文明人在人行道上

就像我看到文明车辆横冲直撞/我不知你们心中作何感想”

这两天,一则1分半钟的视频触动了许多人的神经。

视频里,一名穿浅色上衣的女子行走在斑马线时,被一辆出租车撞倒,出租车逃逸,女子躺地不起。之后一分多钟的时间内,多名行人和多辆汽车路过,均未有人停留出手相救——直到一辆SUV从女子身上碾过。

昨天深夜,事发当地的河南驻马店公安局发布通报称,该起事故发生于2017年4月21日19时54分许,交警支队事故大队接市局110指令称:解放路与学院路交叉路口发生一起交通肇事逃逸事故,致一人(马某)死亡。事故大队民警迅速赶赴现场,连夜调查取证,次日清晨司机张某、刘某均已到案。依法接受处理。

指责

显然,这是一起典型的交通肇事逃逸事故。罪魁祸首,是那辆撞人之后又疾驰而去的出租车。如果出租车司机能在车祸发生后,第一时间停车、报警、救援,事件的结局恐怕不会如此惨烈——这是作为交通事故的核心。

不过,在互联网上,舆论的怒火对准的是路人,指责他们冷漠、未出手相救——尽管在记者的采访中,目击者中有数人报警。

这种愤怒很容易理解。视频中,第一次碾压发生后一分钟内,倒地女子身旁有众多车辆经过;很明显,他们都注意到了倒地的女子,明显放缓了车速。不少司机还刻意调整行驶方向,以免碾压倒在地上的女子。而多名过路的行人,除了正常过路、不时回头张望外,还有人干脆就在路边围观起来,直到二次碾压后一位男子站到斑马线上掏出电话报警

这种“围观”,很容易让人想起若干年鲁迅笔下冷血且麻木的看客来,并滋生出“人性冷漠”、“世态炎凉”等标签。这种“漠视”,更让人想起2011年轰动全国的“小悦悦事件”。

2011年,2岁的小悦悦在佛山南海某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随着一辆大货车颠簸驶过,小悦悦彻底断绝了生还的希望。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但为时已晚。

路人的集体表现可以有一万种解释,但漠视一个原本可以被挽救的生命在围观中逐渐陨落,却是无论如何不能原谅的事情。

因素

在这起悲剧中,我们可以看到似乎有一连串的偶然性、乃至必然性。

比如,实地探访的记者发现,事发地段的交叉路口处作为交通干道,但差不多20年没有设置红绿灯 ,只有斑马线,早就种下了隐患;视频中,该女子过马路时并未如常人般左顾右盼而是低头弄衣,似乎精神状态不大对劲;有分析说,出租车之所以撞到女子,是因为被对向而来的车辆远光灯 晃了眼睛导致未能看清;而这些来往车辆在经过斑马线时不减速 ,也折射出中国司机“车不让人”的普遍陋习;还有观点认为,大多数人对如何紧急施救的知识 并不了解……

这些因素,都不是仅仅通过指责路人“冷漠”就可以解决的。仅指责路人“冷漠”,会忽略了那些更重要、更本质的造就悲剧的原因。道德指责容易让人产生优越感,但会让问题的讨论失焦。

视频中的“路人”其实也分两种:行人和路过的司机。从行人角度看,当时恰好是车流量较大的夜间,路上的光线并不是很亮,路人如果上前拦车或施救,有可能对自身安全带来风险;而在受伤女子伤情不明的情况下,如果贸然拖拽转移,也可能发生二次伤害。同样,如果那些发现了女子的车辆不是绕开直走,而是停下、打个双闪、放个事故警示标志,或许二次碾压也不会发生。很显然,在当时经过的一些人那里,赶路更重要。

这并非为路人开脱,但这是事后诸葛亮。有媒体就反问,如果你在现场,你会施救吗?更有网友搬出了“最关心的永远是网友,最冷漠的永远是路人,不知道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的段子,来调侃网上愤怒的情绪。段子的潜台词是,或许大多数“键盘侠”也就只是说说而已;当自己遇到时,也同样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悄悄地绕路而行,即具有一种常见的“路人心态”。

“路人心态”的产生,一方面与中国社会整体进入“陌生人”时代有关,当地缘和血缘纽带消失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范围与信任半径自然会拉长;另一方面,也与今年出现的一些标志性事件,如“彭宇案”带来的负面效应有关——这起案件已经不必多说,尽管事实上彭宇确实是撞了人,但当时舆论渲染出的“好心扶人却被讹”,则成了十几年来标志性的社会信任危机、国人“道德滑坡”的标志。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