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深怀家乡情 扶贫凤还巢——那些回乡的致富带头人

2017-06-03 14:41:05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岔山村,荣茂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在地里劳作(5月14日摄)。在岔山村支部书记杨志魁的张罗下,岔山村成立了果蔬合作社,53户成员中有致富能手、经济带头人,还有33家贫困户。新华社记者 王作葵 摄

新华社北京6月2日电(记者张彬、许杨、高洁、王作葵)在这场脱贫攻坚战中,有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是从农村飞出来的“金凤凰”,经过多年打拼,事业有成。但为了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他们又选择再次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开辟新的致富之路。

黑龙江兰西县:让干部回本乡本村帮扶

如何让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再回到本村帮扶?如何调动扶贫干部工作的积极性和能动性?黑龙江省绥化市兰西县实施“红色基因工程”,让县乡干部回到本村本土,帮助贫困户致富。目前全县有2253个股科级以上的干部回到本乡本村帮扶。

记者来到长岗乡长春村采访时,该村第一书记黄景升正带领干部群众给村委会植树、平整院落。黄景升1965年出生在长岗乡长春村永发屯,现在是兰西县民政局局长,是村里走出来的“大官”。“红色基因工程”实施后,他担任长春村第一书记。

黄景升的帮扶对象王继先,是一名老党员,今年65岁,一只眼睛失明,一只眼睛有微弱视力,属于因病致贫的典型。记者曾多次听说他办酒厂脱贫的故事。“老王有土办法烧酒的经验,去年我们帮扶他2万元办小酒厂,年生产能力在5000斤以上,去年纯收入1.3万元,已经脱贫。”黄景升说。

政策兜底是一时的,要想让老百姓持续脱贫,还是要有产业。长春村目前有3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因病致贫的有27户,像王继先这样能通过手艺脱贫的是个案。

为使这部分因病致贫的人不掉队,黄景升开始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他号召老百姓种黄豆,今年这个村要种350亩大豆,他向记者算了笔账,豆油10元一斤,豆饼2元一斤,100斤黄豆出14斤豆油,80斤豆饼,种大豆每亩地能增收300元。为了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收入,长春村今年还要开办制油厂。这个制油厂是股份制,资金由帮扶干部筹集,股份由建档立卡贫困户享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