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进行多种多样的纪念活动。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过,记者走访发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渐行渐远,这个节日所留下的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的意味了。(5月28日中国网)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说起端午,人们自然会想到吃粽子、划龙舟、插艾草、戴香袋等习俗。其实,端午节作为我国一个具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绝非一个单纯的平淡节日,从深层次看,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体现,具有极其深远而厚重的文化特质和内涵。
一位哲人曾说:构成民族界限的,不是河流,也不是山脉,而只能是跨越河流和山脉的传统文化,它是区别于这一民族与另一民族的永恒标志,是支撑这个民族脊梁的精神。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和重要载体,而深沉的民族感情往往来源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培育,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培育优秀民族文化的沃土,更对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过端午”有固定的传统习俗,比如赛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佩香囊、悬艾叶菖蒲等等。这些形式本身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元素,凸显着与其他传统节日的区别,展现着固有独特的风采。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传统民族节日在文化上的传承。端午节,这个古已有之、传承了两千多年的民俗大节,是祖宗留给我们子孙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作为我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今天的中华儿女仍然通过纪念爱国忧民的屈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发掘讲仁爱、重民本、求大同等思想的时代价值,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的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