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网枣庄5月22日讯:近日,峨山司法所来了一对神情沮丧的老夫妇,哭诉女儿的不孝、女儿与他们反目成仇。经过司法所多次走访调解,这场纠纷得以化解,父女亲情得以修复。
缘起赔偿款,父女反目
这对老夫妇姓杨是峨山镇的某村村民,他们育有一儿一女,大女儿已嫁到邻村,小儿子是智障残疾人,跟随父母生活,生活本是艰辛而平静的,然而2016年4月的一场车祸打破了这一切。在这次车祸中杨某智障的儿子被撞死,肇事司机赔偿了十六万元,夫妇俩当时说他们不识字,于是将钱打到他们女儿的银行卡上,这笔钱为日后父女反目埋下了伏笔。
2017年年初,还未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的夫妇俩想问女儿要回这笔赔偿款,以作为养老款。而此时的女儿在给了父亲5万元之后就不再给剩余的钱,女儿说由她保管给老人养老。就这样老人坚持全部要回,女儿坚决不给,于是出现了夫妇俩哭诉女儿不孝,请求司法所来调解。
各说各理 ,难破僵局
峨山司法所积极走访调查,同时分别召集双方当事人谈话,了解事情的真相,原来另有隐情,老夫妇打算买回一个男婴抚养,夫妇俩认为,这样他们就不会“绝户”了,女儿则坚决不同意,因为父母年事已高没有抚养能力。这也成为女儿坚决不把剩余的钱给夫妇俩的原因。因为双方各持己见互不退步,初次调解陷入僵局,双方不欢而散。
法理结合,巧化矛盾
司法所再次调查走访,通过村里的司法行政协理员把这场纠纷调解成功了,他和夫妇俩是邻居,调解工作渗透到了生活的细枝末节,潜移默化的改变了夫妇俩的想法。一方面从法律层面上,让夫妇俩认识到买卖人口是违法的行为,到最后会人财两空。另一方面从人情上,让夫妇俩认识到女儿也是传后人,女儿也可以养老送终。
最后,调解双方当事人一齐来到司法所调解室,签下了调解协议书,女儿当场将剩余的钱给了杨某,杨某反而拿出五万元赠与了女儿,至此,父女二人冰释前嫌、重归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