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治国理政新实践·重庆篇】纠纷明显减 收入节节升

2017-05-21 19:41:15    重庆日报  参与评论()人

2013-2016年,重庆市潼南区桂林街道高庙村“两委”调解纠纷事件逐年下降,由75件降至36件,其中邻里纠纷由30件降到10件,赡养纠纷、婚姻纠纷等都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则节节上升,去年达到了12800元,比2015年增加了40%。

一升一降,反映出这个渝西小村的转变。那么,是什么原因带来如此改变?记者近日前往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陈禄林道出其中诀窍:“我们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风建设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本地家风家训的精髓进行弘扬传承,引导全村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面家风家训展示墙

让身边典型展示正能量

走进高庙村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一面家风家训展示墙格外引人注目墙上张贴着本村杨、奚、刘三大姓氏的家风家训,以及56位先辈先贤、成功人士、优秀党员、邻里和谐、孝老敬亲等先进人物的事迹和照片。

56位先进人物里,既有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参研参试人员这样的代表,也有一手开发知名网络管理软件的高级专家,更多则是村民身边的典型包括坚守村小40年的乡村教师杨锋、30多年如一日伺候瘫痪婆婆的孝顺儿媳莫兰珍、义务修路多年不计报酬的86岁村民李向富等等。

陈禄林说,每次党支部举行“三会一课”时,都会组织党员重温身边典型事迹,平时也不乏村民带着小辈甚至是亲朋好友来观看学习。村民杨尚正说,让子女来看家风家训墙受教育,子女也乐于接受:“毕竟都是我们村出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也要向先进看齐噻。”

70多岁的老党员刘发兴回忆说,上世纪70年代,潼南第一座水电站就建在高庙村“三块石”:“当时全村壮劳力都参加了建设。大家肩挑背驮,用3年时间硬是修好了水电站。如今虽然生活好了,但老一辈的好家风好传统绝不能丢。”刘发兴表示,自打村里建起家风家训展示墙,他感觉吃苦耐劳、敢于拼搏的精气神又回来了。

一份村规民约

让基层治理更有活力

在党员活动室的另一面墙上,还挂有一份《村规民约》。内容总共有10条,包括“热爱祖国,学法知法,遵纪守法”“依法使用宅基地,不损害整体规划和四邻利益”“搞好公共卫生和村容整洁”“倡导移风易俗,克勤克俭,做到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互帮互助、诚实守信”“恪守孝道、严禁侵害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合法权益”等各个方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