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国际家庭日关注家庭福祉 什么是中国人眼中的家庭幸福

2017-05-16 03:01:25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李雯婷、尚禹):5月15日是国际世界家庭日。联合国把今年国际家庭日的宣传主题确定为:家庭、教育和福祉。昨天,我们的记者也走上街头,采访了中国老百姓对于家庭幸福的不同理解。

家,是每个人的归宿,也是社会安定的基石。在国际家庭日到来之际,环球资讯记者走上街头,在采访中,无论男女老少,即便表达方式不尽相同,对家庭幸福的却都有着相似的定义,“昨天母亲节,儿媳妇给我送了一束花,给我发了一个红包,八块八毛八,告诉我是“发发发”;儿子给我发一个,六块六毛六,说“六六大顺”。后来孙女儿给我发一个“521”,我说什么叫“521”啊?她说奶奶我爱你,就这样。你说不算是幸福吗!”

““家庭幸福”就是爸妈身体都好,兄弟姐妹都可以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事业,孩子们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那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样子。”

“把更多的时光和家人面对面。所谓幸福就是能有更有效的时间和最亲近的家人,更融洽的相处,生活意义就更大一些。”

根据2014年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的结果,中国家庭数量达4.3亿户,居世界之首。而最新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则指出,中国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规模为不足3人。家庭传统功能弱化,社会支持不足,近九成家庭有不同程度的照料需求,其中近四成家庭有双重照料需求,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照料现实。这样的现实让中国家庭在追求幸福的路上负重前行。34岁的贾先生家中有两个不到5岁的孩子,自从第一个孩子出生,贾先生和妻子的父母就轮流从外地来到他们北京的家照顾孩子,好让夫妻俩安心工作。贾先生介绍,由于孩子需要照料,家庭人手不足,这样的安排也是无奈之举,“大多数在北京无论是北漂还是扎下根的年轻人,尤其是当他们成家有了孩子之后,父母就成为了老北漂,来帮忙照顾孩子,他们既有隔代天伦之乐的幸福感,同时又有在这边没有同龄人好朋友们所带来的孤独感,所以在这个时候,作为子女更应该关心体会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状态。”

在中国,由于年轻一辈很早离开家乡,扎根更发达的城市,像贾先生一家这样隔代育儿的“候鸟式”祖父母并不少见。而对于一些同样背井离乡来到城市打拼的农民工们来说,他们的家庭远没有这么幸运,年幼的孩子们被留在农村,和祖父母们一起生活,成为了“留守儿童”。而由于子女远行不能常回家看看,空巢老人也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翟振武认为,从政策上更多鼓励家庭成员团聚,可以从根本上让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得到缓解,“从政策上把家庭作为政策的实施单位和目标,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讲农民工市民化、农民工进城,多数是都讲的农民工本人市民化、本人进城,包括积分落户等等方面。所以以前农民工的迁移流动都是个体性质的。现在有20%左右的叫做举家迁移,但是比例还是很低,所以应该实施政策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要流动迁移,就是家庭集体去,要落户到城市,就是家庭入到城市里,鼓励更多家庭成员居住在一起,对提升家庭福祉,改善我们的养老都会有很大益处。”

不仅仅在中国,家庭幸福也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从1994年起每年5月15日为国际家庭日,以此提高各国政府和公众对于家庭问题的认识,促进家庭的和睦、幸福和进步。今年的国际家庭日,联合国确定的宣传主题为:家庭、教育和福祉。在近日中国举办的国际家庭日主题宣传活动上,中国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提出,将建立健全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评估体系,加大对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注重支持家庭育儿及养老功能,全面提高城乡家庭的发展能力,努力改善家庭的健康状况和生活条件,不断增进每个家庭的福祉。

相信未来在国家政策支持和个人努力下,中国家庭将有更多团聚时间,让奋斗过后的中国人,在家的港湾中获得更多温暖和力量。

关键词:国际家庭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