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真把《摔跤吧!爸爸》当育儿宝典,孩子就毁了

2017-05-15 08:05:49    壹父母  参与评论()人

真把《摔跤吧!爸爸》当育儿宝典,孩子就毁了

印度神片《摔跤吧!爸爸》最近口碑炸裂,豆瓣评分9.2,猫眼评分9.8。

全片有燃点,有泪点,还有“印度刘德华”阿米尔·汗的主演加持,却完全没有一言不合就跳舞的印度式拖沓,把一个传统励志故事讲得高潮迭起、鸡血十足。

出生在印度贫困乡村的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尔,因生活所迫放弃了摔跤,他毕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生个儿子来继承衣钵,实现他的世界冠军梦,可上天只赐给了他4个女儿。

在偶然发现女儿的摔跤天赋之后,他坚持让两个女儿吉塔和芭比塔换上了男装,并用“暴君式”的魔鬼训练,培养她们成为了女子摔跤冠军。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女儿的原型就是曾获得英联邦运动会金牌的印度摔跤运动员吉塔,也是印度第一位取得奥运会参赛资格的女子摔跤运动员。

把《摔跤吧!爸爸》当作一部好片来欣赏,自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可是,很多人代入感过强,甚至把马哈维尔的“狼爸”风格奉为育儿宝典,这问题就大了。

真把《摔跤吧!爸爸》当育儿宝典,孩子就毁了

放在印度的社会语境下,这个故事的确十分感人且意义非凡。印度女性社会地位十分低下,女儿被看作是“赔钱货”,也因为这样,5岁以前的印度女孩死亡风险都要比男孩大75%。

而大部分“幸存”下来的女孩,十几岁就要在父母的安排下嫁人,成为给夫家生孩子的机器。

甚至因为强奸案频发,印度还被称作女人的噩梦之国。印度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针对女性的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强奸案,曾经遭遇过强奸的女性比例高达60%。

不论影片中的爸爸是想将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女儿身上,还是真心希望能让女儿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社会榜样”,从而走出悲剧的命运轮回,在印度这样的社会桎梏下,女儿们都该庆幸,自己能有马哈维尔这样的爸爸。

魔鬼训练再残酷,也好过等着被命运碾压。万一路遇图谋不轨的人,还能分分钟将对方撂倒。

影片中就有这样一个片段,当吉塔和芭比塔向一位“小新娘”抱怨自己的父亲冷酷、不近情理时,小新娘却悲伤忧郁地对吉塔姐妹说:“我真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爸爸,只有你们的爸爸是真的为女儿着想。”

这位小新娘没有这样的爸爸,所以,她只能重复几乎所有印度女孩一生的宿命——把自己交给一个完全不认识的男人,然后为他生养孩子,一辈子困在繁重的家务中,甚至还有很大的可能性会遭受家暴。

印度有超过半数的人(包括女人自己)都认为,在家里男人打妻子是合乎情理的

吉塔姐妹被小新娘的这句话深深地震撼了,更清晰地认清了自己的处境,她们别无选择,只能开启全力以赴的训练模式。

在印度这样极端的社会语境下,作为父亲的马哈维尔,视野和格局都超出了他所处的环境,就像他在决赛前鼓励女儿的那句话,“你的对手不是那个选手,你是在跟所有歧视女性的人在战斗。”

所以,他给了女儿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性。

幸运的是,两个被老爸的梦想架上摔跤赛场的女孩,本身也是极有天分的,否则,再魔鬼的训练,也无法擦亮她们的前程。

但是,如果抛开印度特殊的社会环境,换一种语境,马哈维尔的做法是否还值得称道?

我很想给被影片打了满满一罐鸡血、越发深信自己暴君式的冷酷教育路线很对的人泼泼冷水。在练琴挨打练琴挨打的循环反复中度过童年的孩子数不胜数,把毕生力气都用在逼孩子练琴上的父母也是前仆后继,但最终功成名就的,也不过郎朗一个。

绝大多数没能成为郎朗的那些孩子们,几乎都已经被父母“不成功就成仁”的决绝给毁掉了。

这些尚未成功就倒在荆棘路上的孩子,一直以来都被父母严苛以待,在本该得到爱的年纪,却过早地承担了超负荷的压力,最后往往不堪一击。

不是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更没有任何一种冷酷手段、魔鬼训练能生生逼出一个天才来。

影片中扮演爸爸的阿米尔·汗在接受采访时也说,自己并不相信棍棒教育,“马哈维尔可以逼一个人学摔跤,但是没办法逼出一个摔跤冠军来,如果女儿们没有摔跤潜质,骨子里不热爱摔跤,她们永远也练不成冠军。”

可是绝大多数把冷酷教育当作宝典的狼爸虎妈,都不能客观地看待这个事实。因为他们强行让孩子背负上的,并不是孩子的梦想,而是他们自己未竟的心愿。

现实总是如此残酷而悲伤。父母们乐此不彼地在虐娃路上奋勇直前,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却堂而皇之地生生绑架了孩子的人生。

有很多人指出,片名之所以叫《摔跤吧!爸爸》,而不是《摔跤吧!女儿》,意味着这本身就是一个神化爸爸的故事,真正实现了自己梦想的人其实是爸爸,而非女儿。

还有很多人被影片中马哈维尔对女儿看似狠心实则有爱的人设深深打动,其中一个泪点十足的片段,是吉塔在输掉比赛后给爸爸打电话,泣不成声,接到电话的马哈维尔没有多说一句话,直接赶往学校帮女儿训练。

因为懂得,他能够给予遭遇失败的女儿最深的理解和支持。这一刻,父女间的冰川在融化,爱和温暖在流淌。

第三视角往往能让观众在看问题时更全面和多维,但在现实生活中,冷面父母鲜有跟子女关系融洽的,不近人情的冷酷父母和桀骜叛逆的任性孩子,往往是绝配。

即便最后孩子真的成功了,相信他也无法做到完全心无芥蒂。有些失去的东西根本无法弥补,有些已然形成的伤害也会一生如影随形。

影片中,当吉塔奋力将年迈的爸爸摔向地面时,很难说这其中没有暗藏着她多年来不敢宣泄、无处释放的怨气,即便爸爸的逼迫和严苛让她有了不一样的人生选择。

在郎朗成名后写的自传中,也能读出他对成长过程中父亲不近人情的严苛心有怨怼。最广为传播的一个事例,就是因为某次郎朗在拒绝练琴后,被情绪失控的父亲强迫吃“药片”。

在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家庭教育纪录片《镜子》中,一位妈妈痛心地发问:“明明是最亲的人,结果怎么弄得像仇人一样了?”

看似无解的问题,答案其实再简单不过。把孩子的人生,还给孩子自己去做主。如果真想给他筑一副无坚不摧的铠甲,就选择爱和尊重、理解和支持。这才是你能给予孩子真正有力量的武器。

把《摔跤吧!爸爸》当作一部励志好片来看,自己在电影院里燃一下就好了,在一个文化语境完全不同的社会里,千万别把它奉作自己的育儿宝典。◉

作者:简简周

资深媒体人、专栏作者

壹父母联合创始人

- 版权声明 -

壹父母所有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