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向海而生 梦想惟新——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今天(2)

2017-05-13 10:32:19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丝路之盛,盛于通达、开放

途径阡陌,江河海洋。汉语对水陆通道细致分类的背后,是古人对顺畅沟通的渴望,是海不扬波、通达世界的梦想。因为渴望通达,秦汉古船沿中南半岛东岸驶入暹罗湾、横跨克拉地峡远涉印度洋,留下海丝航路的早期记录。

在今天新海丝路上,通达有了新的坐标:中老铁路、中缅油气管道、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马来西亚槟城跨海大桥、瓜达尔港、科伦坡港……新海丝路上,通达也有了新的内涵: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历史上,通达始终是开放的产物,也始终是开放的推力。海上丝路发展中的几次大繁荣,都与当时中国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汉武帝凿空西域、放舶南海,让海上丝路走向印度洋乃至更远的地方;盛唐大开放,直接推动广州等南方港口的兴起;有宋一代,中国的造船、罗盘、造纸、制瓷等先进技术和物品在海丝沿线分享和传播;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是外交活动,更是商业和文化的大交流。

唐末五代,占城稻从东南亚引入福建沿海,至宋代推广全国;千年之后,中国技术和标准在老挝等地推动当地稻作快速发展。三国两晋,中国古代名医远赴东南亚医治疾患,将中医药学传入南洋;千年之后,数百种沿海丝而来的“海药”已经成为中医宝典中重要组成,广为使用。

正是同样对于开放和通达的追求,让古今海丝路上许多传奇故事遥相呼应、两心相契。丝路故事,早已融入世界的记忆,成为共同的精神财富。

丝路之智,源于互鉴、共享

300年前,萨克森(今德国东部)选帝侯奥古斯都一世用600名精锐士兵交换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收藏的中国瓷器。300年后,奥古斯都一世治下的迈森小镇已成为享誉欧洲的“瓷都”,精美的德国青花瓷返销到中国,勾画出一段穿越时空的青花情缘。

当交趾(今越南北部)人阮安在北京城参与设计紫禁城三大殿、九城门时,他不会想到:数百年之后,自己的设计会被复制到越南顺化,成就了现在的世界文化遗产顺化古城。今天,中国设计师的东方建筑理念,成就了老挝国际会议中心、斯里兰卡纪念班达拉奈克国际会议大厦等地标建筑。

集众力,天堑变通途;汇众智,天下共美之。互学互鉴、分享共享,本身就是丝路智慧。两千年时光中,这种汇众智、齐分享,恰是丝路魅力所在。

关键词:丝路一带一路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