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将在北京开幕。这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会议,不仅要对过去三年多来取得的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更要为下一步的发展定下大思路、大规划,以便让更多的人从这一倡议中受益,推动全球共同发展。
28国元首及政府首脑、61个国际组织的89名负责人、超过1200位与会代表……一组数据足以体现本次高峰论坛的与会之多、规格之高、代表之广。而就在论坛召开前两天,美国政府确认,将派代表团参加高峰论坛。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参与,使得本次高峰论坛的范围涵盖更广,成为一次全球性的盛会。
事实上,在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初,国际社会可能没有预估到它所蕴含的巨大潜力。三年多过去了,这一倡议所取得的早期收获成果,让人们惊叹不已: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到蒙内铁路建成运营;从中缅油气管道全面开通,到中欧班列开行3700多列;从英国欣克利角C核电站动工,到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动工建设,三年多来,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建设了56个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东道国创造了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
为什么在短短三年,这么一个宏大的发展倡议能快速推进,并取得如此多的成果?关键原因在于,它抓住了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因而能够超越国情的不同、制度的区别、文化的差异,成为真正为大家接受并积极参与的一个全球性发展倡议。
虽然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距今已有9年,但世界经济仍未走出危机阴影,复苏步伐艰难,贸易下滑,增长低迷,由此带来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抬头,反过来又增加了发展的不确定性。正是在这样复杂多变的形势下,“一带一路”来了!
这是中国基于“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也要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的理念,而创造的一个迄今最重要的公共产品,展现的是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正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不搞排他的小圈子,不带意识形态色彩,而是欢迎所有认同丝路精神、志同道合的国家“共商共享共建”,通过自由贸易与互联互通,走出一条共同发展的新路。这对受困于经济低迷与保护主义的国家来说,好比是久旱逢甘霖,积极参与和响应,是自然不过的事儿。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