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晚报(微信ID:whwb82333333)讯(记者林慧婕 通讯员熊斌)这几乎是美剧《绝命毒师》的翻版……武汉一家著名高校的副教授与人合伙开“制毒工厂”,毒品远销英美等国家,年均获利400余万元。
今天上午,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案公开开庭宣判。
可疑邮包 牵出大案2014年11月,武汉海关从一份寄往境外的快递包裹中发现藏匿有若干白色可疑粉末,经送交相关检验部门判断为某类精神药物。
随后几个月内,该关连续8次截获邮寄类似可疑白色粉末。这一异常现象引起海关缉私部门重视。
经分析,这是一起有预谋的通过邮寄渠道走私新型精神毒品的案件,背后很有可能存在一个制毒窝点。
2015年5月,武汉海关将8次查获的可疑白色粉末送公安部国家毒品实验室检测。经鉴定,其中两个邮包中的可疑物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属国家管制的一类精神药品。
侦察机关于6月17日凌晨,迅速查封制毒窝点“武汉某化学有限公司实验室”,控制现场实验室人员,并顺藤摸瓜,将4人犯罪团伙全部抓捕。
查封时,现场约800平方米的实验室设备还在运转。
制毒贩毒 远销国外据悉,被告人张某某为武汉一家著名高校的副教授,在有机化学领域颇有建树。
张某交代,他发现国外有些国家对已经列入管制的精神类药品需求量大,而国内尚未将其列管,中间有利可图,便与杨某某等人合伙注册公司,以研制生产医药中间体等为掩护,非法从事精神类药品的生产。
其主打产品为3,4-亚甲二氧基甲卡西酮(公司列为4号产品),并采取快递“化名邮包”的形式,全部销往英、美、澳大利亚等国家,还用比特币等网络货币收款以逃避打击,年均获利400余万元。
“杨某某、张某某等人生产的部分产品在2014年元旦起被我国列入一类精神药品管制目录。该公司试图研制替代产品,但未成功。同时国外需求量大、利润高,所以几名被告仍继续生产、走私、贩卖上述4号产品。”主审法官介绍,“这是一种致幻性很强的新型精神毒品,属于甲卡西酮类别,容易使吸食者产生精神依赖,社会危害性很大。”
这种药在欧美国家被明令禁止,我国于2014年将其列入管制类精神药品目录,其危害性丝毫不亚于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