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远离名利与平庸 做有温度的学者

2017-04-10 14:29:35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20年前,面对中国是世界肝病大国的现实,她曾许下誓言:未来肝病研究领域必须要有中国一席之地!为此,她放弃在德国发展的机会,毅然决然选择回国,并以此目标为己任,带领研究团队探索攻克肝癌的密钥。她,就是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主任王红阳

中国工程院院士、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家王红阳接受中国青年网记者专访。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摄

20载风雨历程,始终无法熄灭王红阳对科学探索的激情与执着。在数十年如一日的不懈努力下,王红阳创办的第二军医大学国际合作生物信号转导研究中心和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综合治疗病区,已经建成国内首个样品规范、资料齐全的肝癌样本库,形成基础与临床结合的创新研究基地。王红阳所带领的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肝炎经肝纤维化病程致癌的关键节点分子及其调控机制,开辟了肝癌防治的新途径;研制出我国第一个以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肝癌诊断试剂盒,现已获批进入国内外市场,有效提高了肝癌诊断准确率,在全球肝病研究领域频频发出“中国声音”。

王红阳认为,如今,中国肝病研究不仅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更取得了令人自豪的成果。“中国科学家应该为肝病研究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这是中国科学家的责任和义务,是必须要做的事。”

学科交叉,触类旁通

优雅的笑容,从容的谈吐,得体的着装与想象中不修边幅的科学家不同,除了专业与学术,王红阳给人的感觉,更多是温暖和亲切。“其实科学家也可以是‘立体’的,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科学家也需要积累各方面的知识,有时候触类旁通,更容易获得灵感和启发。”提到科学家,人们想象中大多是“每天围着实验台转,对其他事漠不关心的一群人”。在王红阳看来,这样的“刻板印象”并不准确。“很多科学家既有他自己深入钻研求索的科学领域,也有非常广泛的爱好范围,比如文学、摄影、绘画、书法。”

从部队卫生员,到中国工程院女院士;从临床研究医师,到破译癌症奥秘的科学家;从基础学科首席研究者,到认真严谨的博士生导师;从实验室里的科研高手,到生活中美丽大方的知识女性,王红阳无疑是科学界的“立体学者”。

谈及“立体学者”,王红阳认为,多学科的交叉和不同领域的融合对于科学研究是极其有益的。“有时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也许在与其他学科的学者交流中,就能获得创新的出发点,使自己所在领域的难题迎刃而解。”

实验室里的王红阳。本人供图

本科时期学习临床医学,研究生专研免疫学,在德国读博期间,专注于生化领域,而博士后阶段又转入了肿瘤分子生物学。王红阳认为,自己的研究经历便得益于相互交叉的教育背景,而工作中,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之间交流合作,也促成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任何人在某一个领域的涉猎,都不会是浪费时间。”王红阳建议,年轻人应该多思考、多学习,才会有更多成功的机会,这就是所谓的开卷有益。

面对迷茫,莫忘初心

每天废寝忘食,在实验室埋头工作十几个小时;日日争分夺秒,沉浸于细胞信号传导研究。谈起1995年,自己经过一年半的反复实验克隆出新基因“PNP-1”的经历,王红阳仍记忆犹新。

那时,王红阳在德求学期间痴迷于新基因的克隆与细胞信号传导研究。在测序技术有限的情况下,王红阳用最原始的手段,手工进行8000多次实验,终于克隆出了一种新的基因。

然而,成功的喜悦还没来得及涌上眉梢,她便得知了这样的消息:日本科学家在一个星期前发现这种基因,并将它命名为BAS。

失落、可惜、不甘,王红阳深知,科学领域里,只有第一,没有第二。在导师和团队的帮助下,王红阳自我激励,重新整理状态,走出迷茫,开始了第二次科研长征。“基因很多,别人发现一个,你可以去发现第二个,也许有的人会放弃,但是我想坚守。其他国家可以,我们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念念不忘,必有回响。短短六年时间里,她和她的课题组在国际上先后首次发现、克隆、鉴定了人类及鼠类重要的6个新基因,并全部录入世界基因库。

王红阳指导学生做实验。本人供图

板凳须坐十年冷,王红阳觉得,这是身为基础研究者必须做好的心理准备。几十年的研究工作,王红阳早已习惯了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学会专注于与自我沉淀。

回忆起自己的经历,她不禁感慨:“这种过程现在说起来很简单,真正经历时却很煎熬,但是承受下来就走入了更高的层次。”作为“过来人”,她深知,对于年轻人成长来说,经历失败,或者从别人失败的经历中收获光明,大有裨益。

作为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学者,王红阳始终坚守“不追逐名利,不甘于平庸”的信念。基础研究是艰苦且漫长的探索过程,面对未知的结果,研究过程中要经受太多磨炼,很难在短期内取得突破。王红阳认为,这一过程就像大浪淘沙,不断有人被淘汰,但总有人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探索的执着,耐住寂寞,守住初心。

与此同时,王红阳强调,失败后要不断总结,不断实践,坚持明确的目标与追求,不甘于平庸与不追求名利同样重要。“选择放弃或坚持只需要一瞬间,但得到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

如今,面对后辈和学生,王红阳始终以一位导师的身份循循善诱。她始终相信,在年轻人的成长经历中,一句话,足以成为点亮他们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找到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

推动科普,服务大众

资料显示,全世界50%以上的新发和死亡肝癌病例发生在中国。为什么在如此高的发病率下,老百姓的防病意识却依然没有提高?肝癌发病机制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从身边做起,防肝癌于未然?每一个问题都让王红阳深感肩头的重任。

肿瘤分子生物学与医学科学家王红阳。本人供图

医生出身的王红阳将引导、关怀教育病人看成是医生的责任;作为科学家,她认为科学家同样肩负着对社会科学普及的义务。“在科学创新的时代,如果一个民族本身的文化素质、科普程度有限的话,大众创业创新肯定会受到影响。”王红阳告诉记者,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极其重要的任务,科学工作者作为国家的科学中心,除了在领域内做出有价值的科学成果外,同时也肩负着科学普及的责任。

“过去,肝癌主要易感人群是肝炎病人,而现在来看,肝癌易感人群已经有很大的改变:遗传因素、锻炼情况、饮食结构以及过度肥胖、严重的糖尿病等代谢型疾病都与肝癌防控有关。”王红阳认为,使公众了解到各种癌症易感因素,要靠科普教育来实现,就要把专业深奥的科学知识讲得浅显易懂,让老百姓能听明白。在王红阳看来,如果每个科学家都来做这样的工作,那么大众的科学素质乃至整个社会的防病能力都会得到极大提升。

不管面对的是鲜花与掌声,成功与赞扬,还是失败与磨练,王红阳深知宠辱不惊的心境与脚踏实地的前行,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甚至是每一个人的重要性。

有人说,女科学家都是“女强人”,或许这种“强”,更多的是胸怀、韧性和气魄。王红阳用她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生活的丰富情感,真正诠释了充满温度的学者魅力。(中国青年网记者 朱梦琪 实习记者 曼文娇)

(原标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红阳:远离名利与平庸 做有温度的学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