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自动发布新闻 > 正文

记者手记:现代香港中的传统角落——长洲岛

2014-11-06 20:25:45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原标题:记者手记:现代香港中的传统角落:长洲岛

    国际在线消息:香港一直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极具现代感的地方,从全球金融中心,到现代化的社会管治,再到购物客流连的大都市,皆是如此。但是,现代化的香港仍然有着传统的一隅,而这传统在与现代化的香港隔海相望、相得益彰,在互相博弈中并存并立。

    初上长洲岛,是农历四月初八。我作为采访当地民俗活动“太平清醮”巡游的记者,混在数万前来一睹节庆盛况的人流中,费劲地从摆渡船上登岸。目及所处,满满的都是后脑勺。巨大的竹制牌坊上用纸糊着“玄天上帝”、“太平清醮”等字样。接下来便是锣鼓喧天的飘色巡游,以及午夜还是锣鼓喧天的抢包山。密集的人流,几乎是彻底掩盖了这个岛屿本身的面目。

    之所以我用了“几乎”一词,是因为在人流聚集的飘色巡游路线以外,如果不忙着看游行,还是可以发现一点点这个岛屿的本色的。在挣扎着想从一个完全看不到游行队伍的人群身后、游走到另一个想象中或许能看到一些游行队伍的地方的途中,穿过几道窄小的、由两旁低矮的两层小楼构成的小径时,我剎那间似乎感觉到了一丝平静。这种平静和外面的锣鼓喧天正好成反比。或许是人们都跑到了街上,这些住宅之间的小径更显得幽静。石板路上间或长着青苔,两旁宅邸的墙上有经年流水印下的痕迹。偶尔途经一个贴满了黑白照片的场所,原来是一所同宗祠堂。随着空气中愈来愈浓烈的焚香味,我还经过了一个“洪圣庙”,一个对于我这样的北方城市居民而言很陌生的所在。

    之后,很可惜地,我便再次一头扎进了几万人构成的海洋中。

    再有机会去寻觅宁静,便是晚间等待抢包山活动之前,我逆长长的排队人龙而上,走到僻静无人之处,居然在草丛里听到悉悉索索的声音。看来,是有动物穿行而过。我走到海边湿滑的礁石上,黑色的海面与黑色的天际混为一体,偶尔有船只的灯光闪过,耳边充盈着海风的声音,鼻子里都是海水的咸味。眼前一片漆黑,正使得心中一片宁静。远处的码头上,为逝者点亮的烛光,还在我脑海里闪动。人头攒动、锣鼓喧天这样的最初印象,或许不是这个岛屿的真颜。我决定再来一次长洲岛。

    再来时,已经是好久之后了。不带着任务,我轻车熟路地从中环码头登上快速汽船,抱着一颗体会的心,去往那个十几分钟就能抵达的哑铃状小岛——当然,如果是普通汽船,便需要半小时多才能抵达。清廷在道咸两朝割让香港岛和九龙半岛的时候,位于港岛西部海面上的长洲岛还是广东省新安县的一部份。在中国失去九龙之后将近三十年,才被以“租约”的形式、连同其它二百多个小岛,以及九龙半岛北部的大片陆地,以“新界”这个名字,租给英国九十九年。这一年是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公元一八九八年。长洲岛,连同其西边的硕大岛屿大屿山,以及北部新界陆地,成为拱卫香港岛、维多利亚湾的前进基地。将近一个世纪之后,这个岛屿连同整个香港一起易帜,红色取代了蓝色,才回到中国管治之下。
    

1 2 3
(来源:国际在线专稿)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