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网

设为书签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
军事APP
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亚洲女性单身现象上升 合理吗?

亚洲女性单身现象上升 合理吗?
2018-05-08 14:05:06 新京报

(原标题:亚洲女性单身现象上升,合理吗)

现今的婚姻价值更多建立在个人的自我成长上,选择婚姻,是因为婚姻能够成就更好的自己。

近日,哥伦比亚大学的钱岳博士在某演讲平台再次讲到了“我们为什么结婚”的话题。演讲中,她列举了亚洲一些国家地区四十年间30-34岁女性中未婚单身的比例,像中国台湾地区从1970年的2%升至近40%;韩国从1%增加到接近30%。中国大陆这项数据没有那么惊人,大约从1%升至5%。

或许,中国社会也可能面临30-34岁女性未婚单身现象急剧上升的时期。这种在各个国家和地区出现的单身主义现象合理吗?

其实,没什么不合理的。如果把婚姻是一种权利,而权利意味着可以选择,也可以不选择,不选择婚姻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是婚姻权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婚姻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制度安排,它在人类社会早期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起着维系和联结社会关系至关重要的作用,经由婚姻而形成的家庭也是组成传统社会的基本单元。

从心理学角度看,婚姻并非基于自然进化的基因,而是基于文化发展的谜米(文化传承的单位),即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是在特定社会发展阶段和文化规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组织方式。

既然婚姻并非基于人性,因此,从人性的多样性角度,总有些人类个体并不适应或适合婚姻生活。当今社会,相比于传统社会,在对人性的理解,以及对多元化的人类行为模式能够给予最大限度的包容和接纳。因此,那些并不适合或适应婚姻生活的个体,无须承受过去那种保守专横的道德和社会规范,而违心地接受婚姻形式,他们可以自由选择适应自己的单身生活方式,而无任何违和感。

从心理学角度看,婚姻的本质是建立一种伴侣模式的亲密关系。而一个人是否需要或接受这种伴侣模式的亲密关系,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的个体会自然而然地缔结和维系伴侣关系;痴迷型依恋的个体会不断地寻求建立伴侣关系,但又不断地挣扎于对失去伴侣关系的焦虑之中;恐惧型依恋的个体内心向往着伴侣关系,却又担心从中受伤而踌躇不前。这三种依恋类型的个体都愿意和希望建立伴侣关系。

关键词: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

    2019-05-15 14:09:57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