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文明互鉴 厚植民间——中国文化在法国的播种与收获

2018-02-13 10:20:56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在法语中,法兰西学术院院士有一个很特别的称呼——“不朽者”。这个称呼来源于它的创建者黎塞留。在发起并推动法兰西学术院成立后,他为学院专门刻了一个印章,上面写着“致不朽”,从此以后入选的院士就都被称为“不朽者”。在这些“不朽者”中,有诗人、小说家、剧作家、哲学家、历史学家、艺术批评家、医生、科学家、政治家、律师等各行业的人,比如众所周知的拉辛、拉封丹、小仲马、缪塞、雨果、列维-斯特劳斯、程抱一等。

法兰西学术院共有40个席位,一旦入选,终身都是院士。每当有院士去世,某个席位空缺出来,才会由其他院士提名候选人,也可以毛遂自荐,此后再由院士们投票选举。由于席位珍稀,有不少大文豪与法兰西学院擦肩而过,比如赫赫有名的卢梭、萨特、波德莱尔、普鲁斯特、凡尔纳、加缪等,由此也诞生了一种说法——“第41席”,专指无缘“不朽者”称号的文坛大家。

程抱一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正在进入历史最好的时期。中法两个分属于东西方的国家,有众多相似之处,两个文化大国之间的交流,对人类的未来一定有一种特殊的意义。

除了旅法华人艺术家外,中国籍艺术家也越来越多地被这座法国最高学术殿堂所认可。2000年,著名书画家吴冠中入选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通讯院士是法兰西学院授予在学术领域有卓越建树的外籍人士的称号,同样为终身制,只有前任通讯院士去世后,才可增补。

2016年,学者、翻译家董强在位于巴黎塞纳河畔的法兰西学院正式履新,成为法兰西道德与政治科学院的首位华人通讯院士,并参加当日举行的学院年度会议。法兰西学院院长加布里埃尔·德布罗意向记者表示,董强是法中两国文科领域重要的“摆渡人”,为两国间文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流互通作出了诸多贡献,此次当选实至名归。他同时希望董强能够继续通过翻译、创作等形式的工作,让法兰西学院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文化、社会与历史。董强在履新现场感谢法兰西学院对他多年为中法交流所做工作的认可。他表示,在日渐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国与西方世界需要有更好的沟通与交流。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应该有更多的中国声音被世界听到。“我将利用好通讯院士这一身份,继续致力于文学和社科领域研究,做好双向翻译工作,为加强中西方之间的相互了解贡献一己之力。”他对记者说道。

相关报道:

    关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