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热子弹,冷伤疤--巴勒斯坦新闻摄像师养家记

2017-12-30 07:01:2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纳伊勒·布韦特勒现年31岁,是3个孩子的父亲。他没听过“三十而立”,只知道在巴勒斯坦,要养一个“3娃之家”,以他作为新闻摄像师的薪水捉襟见肘。

近些年,巴以局势在中东语境中变“冷”,像纳伊勒这样的巴勒斯坦新闻从业人员收入随之变“薄”。因为美国政府最近一个“动作”,巴以之争有望“回温”。可是,会好吗?

【橡皮子弹与工资条】

2017年最后一个月,纳伊勒“收获”两样东西:一颗橡皮子弹,一张数字翻了倍的工资条。

他接过工资条,神情复杂。沉默几秒,“好吧。”他把工资条塞进前胸口袋,嘀咕着要先去银行把工资取了,好去医院把医药费补上。“我还能干活,要拍摄视频随时找我!”他补了一句。

“腿好些了吗?”我问他。我们是这片土地上鲜见的中国记者。纳伊勒为新华社工作,但大家更愿称他兄弟。

他掀开腿上纱布:“伤口感染,每天要去医院换药,但愿能快点好。”但他强调:“不过,真的不影响工作!”

“一定会叫上你,放心吧!”

一周前,约旦河西岸城市拉姆安拉北部,纳伊勒的同胞与以色列军人发生冲突,他照例抱着摄像机冲在一线。以军一颗橡皮子弹正中他的左小腿,所幸没打到骨头,只是皮肉受苦。

纳伊勒的双腿伤疤密密麻麻,几乎都是冲突现场留下的工伤。催泪瓦斯、弹片、石块,他都中过招。

【巴以遇冷致囊中羞涩】

在巴勒斯坦,曾经活跃着不少纳伊勒的同行。

2000年,巴勒斯坦人掀起反抗以色列占领的第二次“起义”。随后10来年,巴以冲突持续成为全球热点,赶上新闻电视业全球同步趋热,为本地或国际媒体提供新闻视频的企业在当地应运而生。

这些企业向媒体出租摄像机、拍摄人员、电视直播车,拍摄巴以冲突画面或其他视频,一般按件收费。2010年前后,这类企业和从业人员仍收入不菲。纳伊勒曾是视频企业旗下摄像师,我们与视频企业合作时与他结识。

近五六年,“伊斯兰国”、叙利亚危机、海湾国家外交风波……中东催生新“热点”,巴以淡出国际新闻“风暴眼”。

关键词:巴勒斯坦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