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的亚热带稀树草原、外红内黄的沙丘、泛着惨白颜色的盐碱地,不知缘由的神秘“仙女圈”,以及大西洋漫长的海岸线。同时拥有海洋和沙漠的纳米比亚,绝大部分领土保留着原始的色彩,不时可见的警示牌,提醒大家注意安全。然而,在人迹罕至的蛮荒之地,一个个细节,都体现着长远考量的大智慧和因地制宜的小心思。
纳米比亚拥有南部非洲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埃托沙国家公园,始建于1907年。很难想象,在超过2.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只有3个可供住宿和露营的度假村,其间隔都在50公里以上。营地内设施齐备而简朴,提供自助餐、烧烤架,有太阳能热水可以洗澡。这里的房间供不应求,需要提前很久预订。增加营地数量势必可以增加当地旅游业收入,据说前来游说的机构和个人不在少数,但政府对此的答复简单明确:“人多了,动物住到哪里去?”确实,在这里呆不消几天,作为人类的优越感就会荡然无存,心中充满的是与自然生灵同呼吸共命运的归属感。
来纳米比亚前,很多朋友惊讶我为何选择这个小众的旅游目的地。我统一作答,“看星星”。红沙漠中的纳米布兰德保护区常年干旱,大气透明度高,光污染小,两个人类社区之间的最近距离不少于90公里,是全球仅有的5个黄金级“国际黑暗天空保护区”之一,也是非洲最佳观星地。黑夜降临,篝火燃尽,没有脚下微弱的太阳能照明灯,就可能一脚踏空,继而迷失在沙漠。为“星星”而来的我果断放弃酒店的大床,在屋外的躺椅上度过了“星为被、沙为席”的一夜。
作为非洲最大的非营利性质私人自然保护区,纳米布兰德带给世界的奇迹远不止于天上的星海。纳米比亚承认土地私有,无论再荒芜的地块也是有主的私产。2001年,经过已故的J·A·布鲁克纳10年倡导和不懈努力,这一地区的众多私人领主签订协议,打开了领地间长达1600公里的边界,放弃原有的以畜牧、种植、打猎为主的经营方式,采用可再生能源,共同发展高效能、低排放的“环境友好型”旅游业。他们将原来的农场大道重新恢复为荒野小路,与国际动物保护组织合作,重新引入这里本已罕见的动物,拒绝非土生物种和有计划的狩猎,减少人类活动。15年中,这片土地上的跳羚数量从不到1000只增至17900只,早已销声匿迹的非洲猎豹已达21头,花豹、长颈鹿、非洲大羚羊等成功繁衍,150多种鸟类在此栖息。如今,纳米布兰德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领域的成功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