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国际纵深】海外幸存者:浮生若梦 记忆永存

2017-11-20 07:25:3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祖母被人从病床上拽起摔死、父亲客死他乡、母亲一听到皮靴声就发抖,原本的小康之家被战火蹂躏得家破人亡……即便已过去80年,常年在海外生活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道煃对童年时的悲惨经历依然刻骨铭心。

如今重提那段不堪回首的岁月,李老先生说,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想让历史不再重演。

【狼烟四起 颠沛流离】

在北京家中,85岁的李道煃给新华社记者看一张翻拍的老照片。竖版黑白照上,3岁的他蹬着一辆儿童三轮车,两边分别坐着裹小脚的母亲和穿马褂的父亲。那是1935年的南京。

李道煃至今还记得:“当时我很想要照相馆里那辆小三轮车,大人们哄我说,等过年了拿压岁钱给我买,却一直没有兑现。”

一个显然很幸福的家庭很快被战争带来的苦痛淹没了。拍完这张照片不久,父亲被派往湖北银行工作,留下母亲带着7个子女和老祖母生活。

李道煃从此再没见过父亲。后来辗转听说,父亲1938年因痢疾病逝,遗体无从找寻。当时中国已烽烟四起,日本军国主义铁蹄已至,留在南京的李家人自顾不暇。

1937年12月,听说日本人要进城,母亲带着最小的女儿和儿子李道煃离开位于南京古钵营的家,躲进了难民区。其他子女跟着叔伯们躲进农村。有病在身、行动不便的祖母和一位伯母留下了。

在难民区度过了狼狈恐惧的3个多星期、逃过大屠杀这场劫难,等李道煃随小姐姐和母亲回到古钵营,家中已是一片狼藉。后来听邻居说,祖母被日本兵从床上拽下来摔死了,伯母遭强暴。

“日本侵略者害得我们家破人亡,”李道煃如今说到往事,声音仍有点颤抖,“日本人离开后,母亲落下了毛病,一听到皮靴踏地的声音,就不由自主地发抖。”

几个月前,为参与拍摄南京大屠杀80周年纪录片,李道煃和夫人重访故居——南京白下区古钵营11号,昔日租住的平房只剩下门牌号。他还探访了当年的避难所——宁海路一座洋房以及金陵女子大学文理学院。后者当年收容了数千名难民,主要是妇女儿童,如今是南京师范大学校址。

【镌刻记忆 不忘初心】

李道煃从那场浩劫中幸存下来,熬到了抗战胜利,等来了1949年解放,人生才逐渐有了亮色。他16岁就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前身),在南京市团委参加工作,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他被调到北京的中央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工作,离开了生活32年的南京。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