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综合报道】以“工匠精神”、信誉至上著称的“日本制造”怎么了?最近,丑闻缠身的日本企业已被这个问题压得喘不过气。10月16日,日本日立制作所为英国制造的城际高铁列车投入商业运行时,因技术问题造成延误,并发生漏水等故障;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产品以次充好以及篡改质检数据的丑闻开始发酵,美国司法部昨天甚至开始介入,要求该公司提交向美国客户出售的不合格产品的相关信息;2日,日本日产汽车集团6个工厂的质检人员被发现不具有质检知识和资格,却长期负责整车质检工作。连同三菱汽车、铃木汽车、三井住友建设,这些大名鼎鼎的日本公司都在这两年的“造假名单”上。甚至,隐瞒安全气囊质量缺陷的高田公司今年6月申请破产。日本公司的形象狼狈不堪。追求品质、诚信、进取,日本人曾经引以为骄傲的这些坚持去哪儿了?“日本制造”走下神坛,映照出企业精神的坠落。
变化
“我曾走访位于广岛县的马自达工厂。当时,这家工厂还处于从2008年雷曼危机的冲击中好不容易缓过神来的时期……带我们参观的工厂职员宫胁克典嘀咕道,‘这么说恐怕会让上司生气,但雷曼危机时期我们的确挺开心的’。据他说,当时生产线停工,工厂的员工无事可做,便忙着进行改善,例如想着制作可以配合员工步伐移动的喷枪等。很多智慧成果后来都在工厂得到实际应用。”《日本经济新闻》撰稿人杉本贵司16日的文章以此为例说,精通现场工作的员工的点子相互碰撞,不断推进以1毫米、1日元为单位的改善,这些点点滴滴将日本制造业推上了世界之巅。
曾任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的美国著名学者傅高义(Ezra Vogel)在其畅销书《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1979)中写道,在“终身雇佣制”下的日本员工,“不会反对新技术,也不会由于技术革新而感到头痛,害怕自己落后于时代”,因为他们不用担心因技术水平优势不再而失业。相反,他们“为了公司的发展,对于引进新技术十分热心”。
然而,如今情况已大不相同。日本企业(中国)研究院执行院长陈言对《环球时报》说,近年来他在日本企业生产一线看到最显著的变化是,以前工人都是企业职工,着统一工作服,但现在,正式工、合同工和临时工穿着不同的衣服在一起工作。“合同工、临时工在很多公司占30%至40%的比例,越是艰苦和需要技能的工作,越是靠这些临时人员完成,没有技术资格的人也会被派到一线滥竽充数。”技术熟练度无法保证,创新就更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