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在华外国人谈“中国速度”:这,只可能在中国发生

2017-10-16 09:07:54    中国日报网  参与评论()人

如今,德国不少中小企业在中国逐渐发展壮大。谈到20年来德国公司在中国的变化,夏建安总结了几条:第一,以前德国公司选择地址主要是北上广,现在可以在200多个城市中选择。第二,以前中国市场对德国公司来说是起步阶段,他们来中国主要是看一看,作一些尝试,即使犯错,对公司整体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如今,中国市场占德国公司很重要的战略位置,必须谨慎。一旦出错,风险非常大。第三,以前是德国高科技更多地引进到中国,现在中国和德国在科技上几乎达到了同一个水平。

捷克留学生潘淑娜:

中国年轻人非常努力

本报记者 朱 琳

潘淑娜来自捷克,她在捷克读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她说,从那时开始,就梦想有一天能来中国。2012年,潘淑娜获得上海财经大学的奖学金,实现了她的梦想。

“来到中国,我的第一个目标是学好汉语。但我发现,在上海要碰到一个不会说英语的人很难。在这样的环境里,反倒让我对这个国家的人和这个国家的文化更感兴趣。”潘淑娜感慨地说,亲身体验后,对中国的很多认识,与她曾经在捷克学习到的很不一样。

在上海留学一年后,潘淑娜又在厦门读了硕士。在厦门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帮助,潘淑娜很快度过了初来乍到孤独无助的日子。

“这几年,我发现中国人越来越自信。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强大,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潘淑娜认为,这种自信来源于开放,她看到中国人特别喜欢出去旅游,乐于结交各地、各国朋友。

“中国人很自信,特别是年轻人,他们的变化最明显。”在潘淑娜看来,很多年轻人知识面更广了,追求更高了。“有很多年轻人不只是把实现好的物质生活作为目标,还非常关注如何能获得精神上的充实和满足。他们非常努力,在不断地探索。”

常住长沙美国人史蒂芬:

最大改变是人的精神面貌

本报记者 朱 琳

史蒂芬是美国人,过去的18年里,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中国。去年,他与妻子及他们的5个儿子搬回长沙。在这之前,他们一家在西宁生活了6年。

“这是我第三次搬到长沙。”史蒂芬告诉记者:“长沙是我来中国后居住的第一个城市,我在这里开始学习中文,开始体验中国人的生活,也是在这里,我遇到了我的妻子。”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