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瑞士一项研究发现,在患者知情情况下给患者使用安慰剂同样能起作用,为医学工作者在合乎伦理的前提下使用安慰剂提供了依据。
按照以往认知,给患者使用安慰剂不能告诉他们那是安慰剂,否则就起不到“安慰”作用,然而这么做相当于欺骗患者,有违伦理道德。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和瑞士巴塞尔大学的研究人员招募了160名身体健康的志愿者开展一项实验。志愿者需要把前臂放在一块逐渐升温的加热板上,当感到烫得受不了时,手动停止升温。
然后,研究人员在志愿者被烫的部位涂抹安慰剂。第一组志愿者不知道那是安慰剂;第二组志愿者被告知那是安慰剂,而且听研究人员讲解了15分钟有关安慰剂效应的知识;第三组志愿者只是看到安慰剂包装上写着“安慰剂”字样,但没有听研究人员讲解。
前两组志愿者用“药”后被烫的疼痛感和不适感明显减轻,第三组却明显加重。
参与研究的巴塞尔大学心理学家科西玛·洛克说:“应该重新思考先前以为安慰剂只有在使用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才起作用的观点。”不过,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光让使用对象知情还不够,还要与他们充分沟通。
研究报告发表于《疼痛》期刊。
安慰剂,又被称作“模拟药物”,其物理特性,如外观、大小、剂型、重量、味道和气味像真正的药物,但不含真正药物的有效成分。安慰剂可用于稳定患者紧张情绪或缓解癌症晚期患者的痛苦。研究人员做新药临床试验时可能需要用安慰剂做对比。(欧飒)【新华社微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