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世界火炉里浇灌和平友谊

2017-08-27 07:20:51    新华网  参与评论()人

撒哈拉沙漠最南端,连日的高温炙烤着大地,热浪翻滚、沙尘肆虐。中国第十三批赴苏丹达尔富尔维和工兵分队官兵,正在分队指挥长王星的带领下加班加点、昼夜奋战。为确保我首批维和直升机分队的顺利部署,在联非达团总部法希尔超级营,维和官兵仅用了不到30天的时间,就建起了一整座崭新的营房。

而此前,他们刚结束300公里之外在格瑞达的“战斗”,抢在雨季之前,修复了该地西北处的一座桥梁,从而打通了雨季期间格瑞达通往尼亚拉唯一的一条陆上“生命通道”。这座桥也被格瑞达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哈米德命名为“友谊桥”。

转战南北,不辞辛苦,在这片高温炙烤的沙漠里,到处都有中国军人在挥汗如雨。50℃,温度计红色指针已然跃出边界,但官兵们却全然不顾,仍然铆在作业一线,坚守在各自的岗位,用汗水和意志浇铸着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其实,维和官兵奋战的这个地方,历来被称为“世界火炉”,年平均气温都在30℃以上,在长达8个月的旱季里更是滴雨不降,高温酷热。回想起部署之初,曾5次赴利比里亚维和的二级军士长黎小华仍然记忆深刻:“刚下飞机,迎面就是一股热风热沙,吹得人眼睛都睁不开……”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他的唇边就起了一圈水泡,疼得连饭都吃不下。

19个小时飞行,从滴水成冰的寒冬腊月转眼来到骄阳如火的炎炎夏日,维和官兵“受领”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尽快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然而,紧迫的工程命令似乎不愿给这些远道而来的中国蓝盔喘息之机,进驻任务区不久,营区整治、板房架设、应急抢修等任务便接踵而至。而每一项任务,都是对初来乍到中国工兵的考验。

尼亚拉国际机场升级改造期间,官兵们既要与高温周旋,更要与时间赛跑。从大本营到机场机动将近50分钟,作业分队每天天不亮就从营区出发,擦着夜色返回营区,只为了节省出更多的时间用来施工;气温过高导致施工机械频繁“开锅”,官兵们每工作半小时就停下来进行人工作业,让机械及时冷却降温……分队参谋长刘昱志激动地说,“虽然每日的工作时间远远超过了联合国的规定时间,但是官兵们始终坚守在一线作业,没有一丝抱怨,更没有一人掉队!”顶高温、冒酷暑,维和官兵在尼亚拉机场鏖战百余天,有效确保了这条空中大动脉的实时通畅。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