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报道驻日本特派记者田泓记者邢晓婧】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被评为日本2015年流行语第一名。31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6万元)的人均消费遥遥领先于外国赴日游客的平均水平。但在这场买卖双方的购物狂欢中,也有一些不理性的消费行为甚至陷阱。怎样花钱花得开心、物有所值,还不被人认为“人傻钱多”?以下是《环球时报》记者观察到的几大购买日货的迷信与误区。
一是“神器”越贵越买。由于在日本工作,经常会接到国内亲朋的微信,要求帮忙代购某样功效神奇的产品。但记者上街一逛,这类神器往往并不在主流商店出售,只能在网上订购。或者店里虽有出售,但价格比日本人通常使用的产品贵不少。再问对方是怎么知道这种连多数日本人也不知道的产品,回答说是代购网站上看来的。
二是轻信“概念货”,比如“纳豆精华”“酵素”。纳豆其实就是发酵黄豆,是日本百姓的日常食品,价格低廉。“纳豆精华”对纳豆进行某些提纯,价格是普通纳豆的几十倍,但功效到底如何并没有科学依据。酵素作用大致等同于“多酶片”。这些产品在日本也主要靠大量投放广告推动销售。
三是买到“中国游客专供”产品。这些产品标签上的日本厂址常常查无此人,产品都是在中国地下工厂生产包装,然后再以“本地货”的形式卖给中国顾客。甚至中国游客到了日本,还会被拖去“只接待中国游客”的免税店。这些免税店设在郊外或城市非闹市区,门口有人把守,相同商品比正规商店有时要高出50%。中国游客一旦进入,基本属于“关门打狗”。
四是很多中国游客到了日本受“剧场效应”感染冲动购物。日本的家电品种类繁多、功能齐全,但有些功能过剩,不一定都不符合中国人的生活习惯。刚到日本的中国顾客被商店里精致的摆设吸引,买下一堆,回家才发现其实并无太大用处。记者十多年前初到日本买过一个室内油汀,回中国才发现诸多不便。所用的高精度煤油中国的加油站很少供应,只能找专供商家电话送货;其次中国的公寓不像日本的独立房屋有排气管道,煤油燃烧产生的味道滞留房中非常难闻。
电饭煲等小家电,在日本出售的国际款式常比日本适用电压产品价格要高。这倒未必是日本商家欺负外国顾客。记者曾就此问题请教过日本某著名家电生产商,得到的答复是“因为国际规格产品生产数量少,价格就上去了”。中日合资企业推出产品,一般事先会针对中国消费者的情况进行本土化改良。
《环球时报》记者身边有不少朋友在做日本代购,但这些代购产品质量如何、是真是假大家都讳莫如深。某日本代购郭小姐对《环球时报》记者说,如果需要委托日本方面的代购去店面购买成本是非常高的,不仅要支付人工费、交通费、购物费、邮费和关税,光贴中文标签就要支付近40%的税费,那些售价比日本还便宜的很多都是假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