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国际新闻 > 正文

难民危机成为欧洲“新常态” 诱发民众排外情绪(1)

2015-10-14 09:22:55  中国青年报    参与评论()人

一个名为“奥兰治”的荷兰小村近日成为欧洲媒体关注的焦点。10月6日,奥兰治村村民自发封锁进村的道路,并与联邦警察对峙,一名愤怒的妇女甚至因纵身撞向荷兰司法部副部长乘坐的专车而受伤。

事件的起因,是荷兰政府准备在未征求当地村民意见的情况下“强行”将700多名叙利亚难民安置到村旁的废弃度假村内。去年,仅有140名村民的奥兰治村曾与荷兰政府达成协议,同意接纳不超过600名难民,但实际入住人数此前已经达到700人;如今政府还要再安置700多人,这惹恼了当地村民。

巧合是,“奥兰治”在荷兰语中意为“橙子”,而橙色正是荷兰的国色。从一定程度上说,“橙村”事件正是荷兰乃至整个欧洲难民危机窘境的缩影。

  难民危机成为欧洲“新常态”

据联合国难民署10月初的最新报告,今年前9个月,从土耳其横渡地中海抵达希腊的难民人数已接近40万,几乎是去年全年的10倍。其中叙利亚难民占70%。自2011年至今,已有400多万叙利亚人被迫逃亡海外,其中近43万人辗转前往欧洲寻求避难。

尽管欧盟经过艰难的磋商和谈判最终就转移安置16万名难民达成一致,但对于源源不断的难民潮来说,这也只是杯水车薪。希腊和意大利作为中东北非难民登陆欧洲的起点,早已不堪重负。而难民在欧洲的主要目的地德国,也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捉襟见肘。据统计,今年前三个季度已有50万名外来移民在德国申请避难。而德国《图片报》日前披露称,根据德国当局的“内部预测”,今年第四季度,外来移民压力将继续加大,预计每天平均将有6000至1万人“非法入境”,总数可能超过90万人。报道称,按照这一预期,今年入境德国的难民人数将高达120万到150万,远远超过联邦政府此前预计的80万。

德国外交部主管欧洲事务的国务部长迈克尔·罗斯日前在布鲁塞尔指出,欧洲正面临自二战以来最大规模的难民潮,难民危机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将成为欧洲的“新常态”。

  欧盟“既不欧洲也不团结”

面对汹涌而至的难民潮,欧洲“挣扎”在普世价值和冷酷现实之间。一方面,欧洲站在“道义制高点”上骑虎难下;另一方面,不断积聚的恐慌与排外情绪相互交织。

今年9月,叙利亚3岁男童小阿兰梦断土耳其海滩的照片,震撼了世界,并推动了欧洲加快援助和接受难民的步伐。欧委会主席容克在本年度《盟情咨文》中表示,来自中东和非洲的难民之所以不顾千难万险冒死也要来到欧洲,因为这是一个和平、富足、充满希望的避风港,欧洲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容克也坦言:“欧盟的现状并不佳,既不够欧洲,也不够团结。”

尽管难民问题早已成为摆在欧洲各国面前的当务之急,但欧盟内部在统一政策和行动方面仍然龃龉不断。直到今年5月底,欧盟委员会才在征询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拿出了以转移安置4万难民为主的应对计划,但各成员国对此分歧巨大,并且相互指责。匈牙利等国因修建铁丝网和粗暴对待难民,遭到了西欧国家的强烈谴责;东欧和巴尔干国家批评欧盟和西欧大国“不作为”;英、法等国则反对欧盟硬性摊派难民。

与此同时,难民大潮经由“巴尔干之路”持续不断涌向西欧,坚持“门户开放”政策的德国也不得不紧急采取临时边境管控措施,并以此向其他成员国施压。一直拖到9月下旬,欧盟各方才原则同意转移安置难民计划。但是,这个计划在落实过程中仍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阻碍。欧委会内政总司国际协调员本内迪克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表示,难民的接待、登记、甄别、转移、安置,以及后续的教育、培训、福利和融入社会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欧盟、各成员国与联合国机构、非政府组织展开密切协调与配合。这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本内迪克强调,转移安置计划的成功与否,对欧盟进一步团结应对难民危机,乃至对欧洲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