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祭”到“国祭”

2017-12-12 18:04:54  国家公祭网    参与评论()人

当天的公祭仪式上,10位坐在轮椅上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引人注目。85岁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湘萍拄着拐杖前来参加公祭仪式,整个纪念活动中,她一直认真地关注着仪式上的每一个细节。听到青少年代表诵读《和平宣言》时,老人难抑悲愤,泪水直流。她激动地说:“国家为死难同胞举行公祭,对逝者是慰藉,对生者则是一种警醒。希望后来人一定不能忘了历史。”

30多岁的阮超陪同爷爷、幸存者阮定东前来参加公祭活动。阮超说:“以立法形式设立公祭日,这是灾难历史最有效的传承。一个不忘历史的民族,定能实现复兴。”

日本友人松冈环13日也参加了仪式。“非常有幸能参与这样高规格的祭奠活动。”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南京大屠杀历史求证的她表示,这20多年中,她明显感觉到,中国人对历史(南京大屠杀)越来越重视,举行国家公祭,是在向世界宣布,中国是一个不忘历史、爱好和平的民族。

“和平发展,时代主题,民族复兴,世代梦想。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正如《和平宣言》中所述,家之祭、国之祭,正汇合成巨大的精神力量,推动民族不断走向复兴。

(责任编辑:陈倩 CN030)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