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知识分子风采]崔崑:立下报国志 百炼成精钢(2)

2017-04-24 20:52:17  参考消息    参与评论()人

大学毕业,崔崑留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钢铁这一工业的脊梁尤其重要。高性能特殊钢,更是托举一个国家钢铁工业水平的巨臂。崔崑暗暗立下钢铁志:一定要把我国的合金钢系统搞上去。机会很快到来。1958年,崔崑被公派前往苏联莫斯科钢铁学院,专攻金属学及热处理专业,两年的留学生涯奠定了他日后的研究方向——特殊钢。

崔崑回忆:“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唯一的事情就是读书。这个学习机会太难得了。”至今,那本从苏联带回的俄文钢铁专著,虽然书页已经泛黄破损,仍被他视若珍宝。

1960年,崔崑学成回国,担任教研室主任。彼时,新型高性能模具钢是我国工业生产急需品,但无力自主生产,进口价格是普通钢的10倍以上。

崔崑心急如焚,和同事们加紧建设实验室。崔崑从苏联带回来的图纸派上了用场,买不到的盐浴炉等仪器设备,他和同事就根据图纸自行设计、自己动手做。

如何控制温差是个大问题。那时候没有温控自动化技术,他们只能用最“土”的办法控温——眼睛紧紧盯着温度显示仪。“我们几个老师经常守在1200多摄氏度的盐浴炉旁,手指按着控温开关,一盯就是一个通宵。”

1964年,崔崑带领同事逐步建成装备比较完整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实验室。每当新钢种出产,崔崑便背着沉重的“铁坨坨”,风尘仆仆赶往各单位试用。“一次,我背着30多公斤的模具钢,赶往洛阳拖拉机厂。那时候搭火车人多,常常挤得无法动弹,为了少上厕所,我上车前都不敢喝水。”

为保证新产品顺利投产,崔崑和同事常年与工人们摸爬滚打在一线。经过反复试验,新模具钢制成的模具寿命比旧有模具增加了一倍以上。

创新为先百般锤炼

“脑子用得多,坏的机会就少”

崔崑说,作为科研人员,最大的乐趣就是研制的产品好用。为此,崔崑和他的团队不盲从、不迷信,始终秉持创新第一的科研态度。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一家无线电厂需制作印刷线路板的模具,该模具有数千个小孔,只能从国外进口,每副模具约1万美元。崔崑与钢厂合作,经反复实验,研制了一种易切削模具钢,解决了难题,由此生产的模具每副只需约7000元人民币,仅此一项该厂每年可节约100多万美元的外汇,这项成果于1985年获国家发明二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