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权纪实: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延续(1)

2015-10-26 13:46:17    国际在线  参与评论()人

身着民族服装有余信芝正在织布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隋艳霞):对于云南迪庆维西县叶枝镇同乐村村民来说,今年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连接村子与镇上的柏油路10月份正式开通了。虽然还是在深山峡谷中穿行,这10公里的山路却使深藏在大山深处的同乐村与外界的联系畅通了许多。在加强与外界沟通的同时,如何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保留好这个目前我国境内保护最完好的原生态傈僳族山寨的传统,也成了有识之士的新思考。

“我今年61岁了,我能力有多少就干多少。只要有人愿意学,我都会教他们。来我这学也行,我上门去教也可以。”说这话的是同乐村村民余信芝老人,傈僳族姓名“贵散鲁”,她要传授给大家的是傈僳族传统的纺织工艺。

同乐村位于云南高山峡谷中“三江并流”核心腹地的横断山高半山区,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傈僳族的文化发祥地。这里山势险峻,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流相对有限,其习俗也因此保持得最为传统和完整,其中就包括独具特色的傈僳族服饰、歌舞“阿尺木刮”、依山而建的井杆式木楞房等等。但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涌入,这个绵延了上千年的傈傈族村寨发生了不少变化,这让包括余信芝在内的一些老人在欣喜之余也有了一丝忧虑:“现在日子好过了,有些人,特别是年轻人都怕麻烦,不想再做民族服装了,都愿意去外面买现成的。但我怕这些技艺失传,所以想传授给他们。”

余信芝老人从小就非常聪明,喜欢模仿别人做事情,尤其喜欢学习本民族的纺织和刺绣。通过向妈妈和村里的老人学习以及自己不懈的实践,她织出的布和刺绣品最为大家认可,很多人都喜欢请她为自己织布,而且以此为荣。但随着外部世界的精彩呈现,费工费时的手工织布和刺绣逐渐失去了吸引力。为了不让本民族的传统工艺失传,余信芝主动向村里的年轻人传授纺织刺绣技艺。说起这其中的缘由,余信芝老人说:“像年轻人一样,我也喜欢现在的新东西,那些外面卖的衣服方便也好看。但我们傈僳族手工织布刺绣等工艺是一种文化,必须要将这种民族文化传承给徒弟们,传承给年轻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