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中国梦365个故事 > 正文

十年圆梦钢铁丝路 宝兰高铁建设者赓续向前与有荣焉

2017-08-23 17:51:12  中国青年网    参与评论()人

罗艳是中铁一院屈指可数的女总体设计师,年过五十的她愣是和小伙子们一起在一线“拼死拼活”,通宵达旦。

张喆笑着说,工期紧张得他们从来不记得今天是星期几,只记得离交方案还剩几天。

最终,勘测技术人员共完成各类比较方案研究约3256公里,完成各类方案专业踏勘及调查1000余公里。技术专家组通过综合比选和优化组合,提出了经济合理、技术条件可行的线路方案,并且一次性得到通过,使得线路基本避开了大部分滑坡位置,实在无法绕避则选择在滑坡下部滑面以下以隧道工程通过,为宝兰高铁顺利建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隧道,克难

王新东是宝兰高铁副总设计师、隧道专业负责人,郭俊奇评价他是个“抗压能力极强的硬汉”。

宝兰高铁线路全长400.6公里,桥隧占比高达93%。据王新东介绍,宝兰高铁隧道以软岩地质为主,施工中发生变形、塌方的安全风险极高。其中天水至兰州段“四最一强”的复杂地域条件,导致着高含水率黄土隧道施工变形大、掌子面易坍塌失稳、基础承载力低以及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难度大等多项技术难题,隧道施工难度极大,风险极高。

刚接到任务时,工期压力、建设压力、安全压力,王新东觉得干这活“很痛苦”。在建设的高潮时期,他常年在外不怎么回家,和同事们吃住在工地,一天24小时随时待命,每个作业面出问题就必须立刻开车一路“颠着”赶往现场。王新东总说,“没办法,咬着牙死扛吧!”

隧道内CPII观测技术讲解。中铁一院供图

在宝兰高铁设计过程中,全线隧道均采用了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由全站仪采集数据,运用互联网并通过蓝牙技术上传到后台,后台专家系统即时分析得出结论并向客户终端推送,业主、监理、施工等相关人员用电脑或手机,可以实时查看。

王新东告诉记者:“隧道施工中发生坍塌,有时是无法避免的,但及时观测到围岩变化,能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员安全。”2013年9月5日,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宝兰高铁投入使用,仅仅半个月,就见到效果。

宝兰高铁魏家嘴隧道进口的“围岩监控量测信息化管理系统”发出红色警报——系统数据显示隧道一处拱顶围岩变化超出10毫米的红色预警设定值,根据预警信息和现场情况,施工方立即撤出施工人员,5小时后,掌子面塌方……

相关报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