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中国梦365个故事 > 正文

【中国梦实践者】薛其坤:在追求极致中享受幸福

2017-06-19 16:55:37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央视网消息:35岁晋级教授;41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9岁提出界面高温超导;50岁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被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称为是“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52岁获中央电视台“科技盛典”2016年度科技创新人物称号;53岁获得首届“未来科学大奖”,奖金100万美元,这位“顺风顺水”的物理学家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薛其坤。但就是这位“顺风顺水”的大先生,硕士考了3次,报考中科院物理所,物理只考了39分;攻读博士学位,别人花5年时间,他却用了7年。到底是怎样的力量,支撑他走过那段看似灰暗的日子?一个个荣誉的背后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艰辛?

沂蒙山走出的“大先生”

薛其坤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的一个农村,儿时家里穷,农忙时不上课,父母平时都忙着下地种田,没时间管孩子读不读书。就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薛其坤顺利考进了山东大学。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曲师大物理系,一心想报考哈工大的研究生,可高等数学只考了39分。他回到学校一边教书一边苦读,两年后,报考中科院物理所,这次物理只考了39分。连续两次落榜,对他的心理打击非常大,周围人也劝他别固执,可他还是鼓起勇气考了第三次,终于考入中科院物理所。

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薛其坤跟着导师继续读博士,从事表面物理的研究。别人读博士用5年时间,他却花了整整7年。1992年6月,薛其坤迎来转机,导师陆华把他送到日本学习,希望能通过联合培养弥补国内设备条件方面的不足。让薛其坤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科研路上的考验接踵而至。导师樱井利夫要求他们一周工作6天,风雨无阻,并且每天要准时到达实验室。薛其坤对那段岁月记忆犹新,“每天就是三件事,吃饭、睡觉、搞科研。有的时候困得坐在马桶上都能睡着。”

1995年,薛其坤取得一个科研上的重要突破。1996年,薛其坤被邀请在物理学规模最大的美国物理学会年会上做报告,开始在国际物理界崭露头角。1999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薛其坤带着家人回到了祖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