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奈:用生命的车轮见证中塞友谊

2016-06-19 10:50:31  央视网    参与评论()人

央视网讯(记者李文亮 唐诗颖) 在曾常驻贝尔格莱德的外交官王艳梅女士家里,珍藏着一本塞语书《车轮》,每当看到这本书,她都会忍不住想起自己的老朋友、书的主人公巴奈。斯人已去,留给她的是不尽的怀念与伤感。

《车轮》写的是巴奈的一生,更映射着中塞两国人民的友谊。生命不息,车轮不止,这位普通的塞尔维亚人,因为与中国留学生交好,因为对中国的向往,青年时曾立志骑车到北京,后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历经坎坷。

  王艳梅与巴奈(中)在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原址前
王艳梅与巴奈(中)在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原址前

  王艳梅珍藏的塞尔维亚书籍和来自巴奈家乡的工艺品
王艳梅珍藏的塞尔维亚书籍和来自巴奈家乡的工艺品

王艳梅女士说,自己是我国首批派去塞尔维亚留学的学生之一,后来成为一名外交官。贝尔格莱德留给她无数美好的印记,尤其是那些热情、友善,给了自己无数帮助的塞尔维亚朋友,其中,最难忘的就是巴奈。

巴奈是当地一位学农艺的学生,也是一位业余的自行车骑手。中塞两国牢固的传统友谊,让塞尔维亚人民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和许多塞尔维亚人一样,巴奈从小就觉得中国是一个神秘的国度,充满好奇与向往。中国留学生来到贝尔格莱德以后,与当地学生混编住宿,他很快和自己的同屋、一位中国同学成了“铁哥们儿”,更成了包括王艳梅在内的所有中国留学生的好朋友。后来巴奈结婚,还把中国留学生们请到自己家中,当作上宾。他对中国朋友的热情,甚至惹得妻子半开玩笑地抱怨:“你的中国朋友比我还重要”。

巴奈曾跟大家说过自己的一个心愿,有生之年一定要骑自行车到中国。听到这一想法,同学们第一是感动,同时也充满疑虑:一位普通老百姓,孤身骑行万里,谈何容易?

但巴奈显然不是说说就算了的。

111

王艳梅女士清晰地记得,那年冬天学业结束,自己和同学坐火车回国,巴奈送她们。寒冷的天气里,一上车,车窗上有一幅用哈气画出来的画,一个小人骑着自行车,车头指向发车的方向。所有站台上、车厢里的中国学生,眼泪刷地就下来了。

1997年,巴奈为第一次骑行中国做准备,开始系统训练,向亲戚朋友借款、四处拉赞助,去中国大使馆咨询办理相关手续。但天有不测,当他骑行到乌克兰时,被一辆大卡车撞倒,差点丢了性命。幸亏一位素不相识的乌克兰人好心收留、照顾他,直到养好伤才回国。

巴奈没有放弃。2003年,已经50多岁的巴奈开始了第二次骑行。当时,王艳梅已经离开贝尔格莱德,她联络几位朋友帮巴奈筹措了些资金。但曾受重伤、年岁已高的巴奈体力确不如前,最终采取托运车子的方式来到中国。来到北京,骑着自行车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巴奈情绪高涨,他抑制不住兴奋之情,激动地唱起了《东方红》。这首歌是他在当学生时中国留学生教给他的。时隔多年,字正腔圆,根本听不出外国人的口音。

遗憾的是,晚年的巴奈患了癌症,弥留之际,他依然惦记着中国和中国朋友,病中找人代笔口述写成了《车轮》一书,书中相当多的篇幅写的都是他的中国情结。他嘱咐作者,一定要把书带给自己的中国朋友。

他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书的作者把《车轮》带到了北京,分赠给他的中国朋友们。睹物思人,王艳梅和曾在前南地区当过三任大使的丈夫都格外悲痛。

在王艳梅女士看来,巴奈是一位传递中塞友谊的“伟大的平凡人”。讲述巴奈的一生,情到深处,王艳梅再次落泪。

如果有机会再去贝尔格莱德,她说,自己第一件想做的事儿,就是去看看巴奈的家人。

(责任编辑:李东舰 CN031)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