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中国品牌节 > 正文

艾丰:融合与崛起 解读贵州经济发展战略

2014-08-14 13:21:36  环球网    参与评论()人

艾丰:融合与崛起 解读贵州经济发展战略

中国品牌节主席、《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致辞

    品牌中国网讯 8月8日上午,第八届中国品牌节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贵州省、贵阳市相关领导、品牌联盟领导、重要嘉宾及企业代表、主流媒体代表等逾千人出席活动。新华网、中华网、新浪网、大公网、金融界、品牌中国网等进行全程直播。图为:中国品牌节主席、《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

    艾丰:

    在今年元宵节“天下贵州人”的聚会上,我试着用“贵、特、高、名、富”五个字解读贵州经济发展密码,提出“由贵而特,由特而高,由高而名,由名而富”,得到了贵州一些领导、朋友和媒体的首肯和鼓励。今天,我想深化我的解读,这五个字怎样联结和递进?回答是简明的,那就是本届品牌节的主题:融合和崛起。

    所谓融合,究竟是通过对外对内的两个开放,实现当地各种要素元素和外来各种元素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最优结合。开放是政策,融合是实质。贵州经济正走上一条充满智慧的融合发展之路。

    2013年贵州省GDP增速12.5%,贵阳还要高一些。速度排在全国前列。虽然现在不以GDP论英雄,但贵州经济快速发展总是值得高兴。这中间,有一个数字尤其抢眼,这一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3857亿元,比前一年增长49.5%。说明融合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关于融合发展我讲三个“三”:

     第一个“三”:融合发展的三大机遇

    本世纪初,国家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可以就看做是“东中西一体化”,西部融合发展的战略起点。

    近期,又出现了三个重大机遇。

    第一个机遇,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外贸对我国经济拉动力有所减小,急需通过扩大内需加以应付。同时,沿海地区劳动力、土地和生产成本上升,城市负荷超重,于是产生了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巨大需求。“东中西一体化”由东向西的动力和趋势加强了。

    第二个机遇,2012年的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提出“五位一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清晰地提出了科学发展的内涵,又清晰地勾画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两横三纵”的城市布局,“两横”即长江流域城市带,陇海线大陆桥城市带,“三纵”即沿海城市带,京哈京广线城市带,包头昆明一线城市带。城市带好像经济的骨架,把全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定位和衔接都明确了,这就为“东中西一体化”提供了操作的依托。

    第三个机遇,201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讲演时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今年两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并写入李克强总理的工作报告。由“路”到“带”是两个“东中西一体化”的结合。一个是国内,实现我国东部、中部、西部的一体化。一个是国际,以我国为中,向东和太平洋经济圈结合、向西和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经济圈的结合。国内、国际两个一体化,互相促进。

    我认为,贵州正是抓住了这三大机遇,洞悉了“东中西一体化”的大趋势,做出了融合发展的正确战略选择。

     第二个“三”:融合发展的三个层次

    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政策,核心就是推进融合发展。从全国各地30多年的实践看,这种融合发展大体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既求所有,更求所在”

    融合的前提是开放。通过开放,引进外资、引进外企、引进技术。开放初期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只求所有,不求所在”,担心对外开放,土地、市场和其他资源被别人占用了,一部分利润被别人拿走了,经济总量虽然上去了,当地原有经济的比重会下来。出于这种考虑,迈不开开放的步伐。一种情况,“不求所有,只求所在”,有些地方搞所谓“合资潮”,仿佛不合资就不算改革,把自己原有的可以发展的企业和品牌都放弃了。总结这两方面经验教训,明确了开放和融合应该是“既求所有,更求所在”,开放不能局限在当地“所有经济”,而应该大力发展“所在经济”,并用“所在”促“所有”。

     第二层次,“既求所在,更求所特”。

    开放扩大之后,一些地方出现了一种情况: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和加大招商力度,各种资本、各种产业、各种企业来得很多,单纯从数量上看似乎获得了成功,但由于没有恰当的选择标准,“捡到栏里都是菜”,产业过于杂乱和分散,空间布局也不合理,没有形成能够发挥当地优势的特色产业,更没有形成有规模有特色的产业集群,结果经济竞争力却下降了,经济效益并不理想。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人们对融合提出了第二层次的要求:“既求所在,更求所特”,这就把开放和形成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了,明确了融合的方向。

    第三层次,“既求所特,更求所新”。

    特色是区别,高新是水平。特色产业不一定全是高新产业。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往往发生落后产能的转嫁问题,把污染严重、技术落后的产业或企业转转移到后发展地区。后发展地区也往往由于缺乏自信,即使有跨越发展的追求,也缺少超越发展的思维。其实,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不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是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也常常处在同一起跑线上。于是,在后发展地区的融合发展战略中还应该加上八个字:“既求所特,更求所新”。不可能全新,至少有高新的亮点。

    从全国来看,融合发展的三个层次,大体上代表着对外开放的三个阶段。先是树立“既求所有,更求所在”的观念;然后是明确“既求所在,更求所特”的标准;最后则是提出“既求所特,更求所新”的追求。融合发展的指导思想一步深一步,一步高一步。

    相对后发展的贵州,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后发优势:先行者的成果和经验可用较小的代价拿过来;先行者的失误可以成为借鉴,“没有做”与“做错了”相比也是一种优势;没有画过的白纸,既可以成为稀缺,又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生态环境的优势更是如此。所以,贵州经济在开始走上快车道之初,就同时掌握了融合发展的三个层次的要点。正在兴起的贵安新区让我们看到了这个亮点。2013年富士康与贵州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新区的协议。产业园区由信息产业园、节能环保产业园、国际数据中心、养生乐活产业园、户外体育园、数位内容创意园、富贵安康生态小镇七大项目组成。预计到2016年实现总投资500亿元,2018年实现产值1000亿元,2014年6月将试生产。其中,2013年10月21日,中国电信云计算基地开建,2013年

    12月16日,中国移动贵州数据中心、中国联通贵安云计算基地动工兴建,三大运营商云计算项目落户贵安新区。所有、所在、所特、所新的结合都体现出来了。

    第三个“三”:融合发展的三个平台

    融合发展需要三个平台:空间平台、机制平台、品牌平台。

    首先是空间平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城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四化协调”要有空间配置观念。经济发展不仅要讲数量、讲质量,同时要讲空间配置。城镇化的基本矛盾就是要素整合和空间配置的关系。同样数量和质量的经济,因空间配置不同,其作用和效益相差很大。错误的空间配置,是建设性破坏。

    先发展的沿海地区,由于只有工业化观念,没有城镇化和空间配置观念,长江三角洲乡镇企业“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空间布局既不合理,又不集约,以致引发世界瞩目的太湖污染事件。珠江三角洲也有类似的问题。北京大城市病日益严重,基础原因是资源空间配置问题。

    我们看到,贵州在打造空间平台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2014年1月6日,国务院批示同意设立贵安新区,涉及贵阳、安顺两市所辖4县20个乡镇,规划控制面积1795平方公里。在此基础上,有提出建立和发展黔中经济区。黔中经济区包括全部贵阳市和遵义市、安顺市、黔东南州、黔南州部分地区。划分为三个圈:贵阳环城高速以内为核心圈,距离环城高速50公里以内为带动圈,距离环城高速100公里以内为辐射圈。黔中经济区处在全国“三纵两横”城镇布局中长江横轴和包昆纵轴的交汇的地带。国家规划的多条高速铁路穿区而过,加之高速公路建设,整个区域形成完善的交通网络。经济区内,资源、地势、工业、生态、人文等方面都具备快速发展的条件。

    我还注意到,省委、省政府还对全省的各个城市和地区,包括省会贵阳市和安顺、毕节、六盘水、遵义、铜仁、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各市各地区做了明确的特色定位,这就避免了同质化的竞争和发展,是空间配置更合理,使空间平台更高效。

    第二是机制平台。建立良好机制的方向就是十八大指出的,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两者不是对立或平行关系,而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有形的手,一是保证和促进无形的手按照市场规律正确地发挥作用,不要去代替它。二是防止无形的手自发作用带来的负面作用,制止市场上的消极现象。三是在市场经济达不到或不该达到的领域,例如公共服务,担当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实践看,发展中容易出现三个问题:一是只注意经济发展速度,不注意经济质量和生态建设。二是只注意城镇的扩张和现代化,不注意历史文化传染承。三是只注意钱的多少,不注意人的幸福,尤其是农民利益保护不够。通过好的机制设计,尽力防止这三种问题的出现。

    我认为,贵州在这三个方面都是敏感的,还多了一个民族问题。贵州的生态是比较好的,也是比较脆弱的。号称“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条件,对经济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有多大承载力,是需要谨慎估价的。贵州的许多城镇和村落都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历史文化传承,更是一个值得十分小心的问题。实体文化传承和意识文化传承都要注意。对历史遗留下来的城镇和村落,首先要确定那些建筑不能拆,再确定城市建设规划。城镇新区建设要考虑当地历史文化元素和现代化元素的融合,防止“千城一面”。

    机制平台是靠法律、法规、政策和措施综合而成的。城府担负着不可替代的责任。

    第三个是品牌平台。融合是双向的,既要引进来,又要走出去。无论引进来还是走出去,品牌都是最重要的桥梁。品牌是基于内而见于外的东西,是基于实而见于虚的东西。有了品牌,才能更好的实现内外结合,虚实结合。有了品牌,一个地方的经济、产业、企业乃至整体形象,才能更好地被全国和全世界所认知,既助推一个地方的崛起,又标志着一个地方的崛起。

    平牌平台是一个立体的平台,至少应该包括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城市品牌是区域品牌的一种。在打造品牌这方面,西部不应该有任何自卑。贵州茅台的品牌不仅驰名中国,而且已经驰名世界,必将带动贵州白酒产业品牌的发展;贵州的生态、贵州的文化,已经孕育出贵州旅游的品牌,“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已经家喻户晓。贵州的中药产业,依据它独有的3800多种药用植物的丰富资源,必然打造出它的产业品牌,而且已经有了贵州苗药等企业品牌。拥有56个民族和30%少数民族人口的贵州,民族文化产业的品牌,也一定会开放出奇葩。随着黔中经济区和贵安新区的成长,“爽爽的贵阳,筑梦的地方”,必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和认可,区域和城市的品牌必然迅速崛起。

    品牌平台的打造取决于“三心二意”,“三心”是:决心、信心、耐心。“二意”是:诚意和创意。

    以上所讲的“三个机遇”,“三个层次”,“三个平台”,是我对贵州融合发展战略的解读,可能流于肤浅和片面,但我是怀着一股热情,想对贵州的发展擂鼓助威。我相信同时也祝愿,在贵州省委省政府、贵阳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贵州和贵阳一定会更好更快地崛起!

    谢谢!

(责任编辑:CN033)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