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暖新闻 > 正文

年终报道:2017身边的感动

2017-12-27 20:44:03  新华社    参与评论()人

黄文宣在铲运机上(2017年8月22日摄)。<br><br>  伸手不见五指的矿井里,没有阳光、没有信号,只有震耳欲聋的铲运车的轰鸣声,潮湿的石壁上贴着“405”标识牌——这里位于地下405米。<br><br>  党的十九大代表黄文宣在此坚守了17年,42岁的他是黔桂交界大山深处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里的矿工。5000多个日日夜夜,黄文宣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8个小时,从井下采矿铲运机司机到全国劳动模范,凭着踏实与坚守,他在平凡岗位上正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黄文宣在铲运机上(2017年8月22日摄)。

伸手不见五指的矿井里,没有阳光、没有信号,只有震耳欲聋的铲运车的轰鸣声,潮湿的石壁上贴着“405”标识牌——这里位于地下405米。

党的十九大代表黄文宣在此坚守了17年,42岁的他是黔桂交界大山深处广西华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铜坑矿里的矿工。5000多个日日夜夜,黄文宣每天都在这样的环境工作8个小时,从井下采矿铲运机司机到全国劳动模范,凭着踏实与坚守,他在平凡岗位上正走出不平凡的人生。

 娄志平展示他发明的“悬袋网沙障”(资料照片)。<br><br>  72岁的娄志平一生都在和绿色打交道。60岁前绿色是工作,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他,希望染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60岁后绿色是梦想,他来到大漠治沙,发明新型沙障、提出治沙新理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变黄沙为绿海。

娄志平展示他发明的“悬袋网沙障”(资料照片)。

72岁的娄志平一生都在和绿色打交道。60岁前绿色是工作,从事园林绿化工作的他,希望染绿城市的每一个角落;60岁后绿色是梦想,他来到大漠治沙,发明新型沙障、提出治沙新理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变黄沙为绿海。

(责任编辑:刘敏丹 CN01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