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易之
七夕又至,如今这个节日在人们印象中似乎就是中国版“情人节”。这种印象没错,“七夕”当然是和爱情有关的。
“牛郎织女”的传说如何变成了今天的样子
“七夕”起源,并不一开始就是个爱情故事,而是古人在走近科学的时候,发现的天文奥秘。初秋之夜,仰望夜空,古人发现在银河两端,各有一颗星:织女星位于银河之西的天琴座中,牵牛星则位于天河之东的天鹰座内,和织女星遥遥相对。两颗星难以相聚,于是被附会成了自古以来、人人有感而发的爱情悲剧。
大概在东汉末,有一首古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这首诗写的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两颗星已经化身为人,碰不到面,于是就以泪洗面。然后,就变成了牛郎织女的故事。
南朝梁武帝时殷芸在《小说》里记载了这个故事:
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紝。天帝怒,责令归河东,但使一年一度会。
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大致的轮廓已经出来了:牛郎织女,各在天涯,一年一聚。
顾颉刚先生有个观点——“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即一个原型故事,然后一层一层、一代一代的“添油加醋”,变成了今天的模样。这个思路在神话领域也适用,从星宿的观察现象,再拟人,再出现故事情节,再到“七月七日织女嫁牵牛”的节日敲定,再到鹊桥、七仙女的细节添加等等,通过不断的层叠堆积,最后成了一个曲折离奇又动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