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庆祝建党95周年 > 正文

济宁市“十二五”经济发展新成就(1)

2016-06-17 15:22:08  山东网    参与评论()人

济宁市“十二五”经济发展新成就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回首发展征程、欣看数载耕耘,面对多重困难和挑战相互交织、改革转型任务繁重的局面,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抓住“六大机遇”,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打造济宁经济升级版,全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走出了一条以信息产业为突破点,力促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的路子,全市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实现提质增效,全市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趋向优化、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城乡面貌显著改观、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确保实现济宁市打造鲁西科学发展高地、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达小康“三大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产业结构趋向优化

经济总量迈向4000亿元。据市统计局提供数据显示,继2012年济宁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000亿元,达到3189.37亿元后,3年间济宁市经济总量稳步上升,2014年达到3800.06亿元,2015年有望超越4000亿元,迈上新的台阶。

经济增速实现快速增长。受“三期叠加”、煤炭量价齐跌、机械制造等部分优势产业发展遇到瓶颈等因素的冲击,我市经济增速逐步放缓,但仍实现了快速增长。“十二五”前三年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2014年回落到9.6%,2015年前三季度增长8.4%。前四年年均增长10.6%。

人均GDP有望突破50000元。2013年我市人均GDP突破40000元后,2014年达到46213元,2015年末有望突破50000元。前四年,人均GDP增速达到10.0%,实现快速增长。

服务业占比稳步提高。2010年末,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2.6:53.3:34.1,2014年末调整为11.3:49.1:39.6,四年间第一、二产业占比分别下降1.3个、4.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比提高5.5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38个百分点。2015年以来,宏观经济发展愈加复杂,全市上下沉着应对,以质量求效益,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发展逆势而上,对经济增长贡献度增加,缓冲了经济下行压力。1至3季度,服务业占GDP比重为40.2%,比同期提升1.8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4%,比上期提升2.3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发展转型升级获得新进展

前四年济宁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1%以上,年均增速为12.6%。在宏观形势影响及济宁市重工业化积蓄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下,工业经济增速回落,2015年前三季度增速为7.89%。工业结构趋于优化,制造业占比提高。“十二五”时期,我市大力实施“1351”百千亿十大产业培植工程和针对中小企业的“百家成长千家培育工程”等,坚持高端高质高效发展的方向,深入实施“双轮驱动”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传统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主动转型逐先机,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占比提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的比重由2011年的56.1%提高到67.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由2011年的751.04亿元发展到2014年的1500.55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2%提高到27.67%,年均提高2.75个百分点,2015年上半年提高到28.43%。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稳步增加

济宁市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投资结构,强化项目带动战略,加快产业项目转型升级,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突破2000亿元,达到2188.3亿元,2014年投资总额为2538.2亿元,四年年均增长20.3%。2015年前三季度完成2371.03亿元,增长14.4%。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