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闻 > 新闻专题报道 > 砥砺奋进的五年 > 正文

阿拉善:神奇的背后(4)

2017-08-18 10:53:56  央视网  

多年的实践,让阿拉善的治沙方式沙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收益。现在,阿拉善更多采取的是生物治沙的办法,让沙漠有产出,有人因地制宜在沙漠边搞起了沙产业,乌兰布和沙漠边的万亩沙地葡萄,就是沙产业的一部分。

目前,在这个规划生态治理面积为55万亩的生态治理区,已经完成了16万亩的治理。这个沙产业示范区就在乌兰布和沙漠边缘,紧挨黄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流失的泥沙达1亿多吨,导致河道改道、影响了灌溉和黄河的泄洪功能,经过科学的治理,现在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流失的泥沙已减少到7500吨。

采访中记者发现,如今的阿拉善,在科学治沙上又迈出了新的一步。在草原生态产业大数据平台上,任意点取阿拉善甚至整个内蒙古的任何一个地点,马上就可以了解到这个地方具体的土壤情况、植被条件以及65年来这个地方的气象条件变化。

工作人员选择了记者所在的位置,点开这个位置,这片土壤的各项信息直接显示在了屏幕上。工作人员介绍,一个点就代表周边一平方公里的土壤情况,根据这里的气象数据和土壤信息,就可以知道在这个地方种什么植物最适合。

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苏云正在喂小鹿,这和谐的一幕出现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今天的贺兰山,经过将近20年的修复,重新恢复了它绿色生态屏障的功能,在这里,不仅有像马鹿这样的动物栖息,植被也相当丰富。经过多年的努力,阿拉善正在找回五彩斑斓的自己,创造着阿拉善人口中的神奇。

潘竞军表示:“十几年以后,当人们再提起阿拉善时,首先想到的是金色的胡杨林,碧波荡漾的居延海,巴丹吉林的沙山和湖泊,以及松柏苍翠的贺兰山。这种转变,和我们几十年来坚持不懈的生态治理有密切的关系。这份神奇和这份美丽,如果想长期保持下去,也需要今后数代人持续进行生态治理方面的努力。”

从前些年的人定胜天、沙退人进的治沙办法,到如今的锁边工程、飞播造林,再到开发沙产业、应用大数据,阿拉善的治沙处处体现着科学,遵循着经济规律、自然规律,走的是可持续的生态修复之路。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现在看,阿拉善的防沙治沙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方向找准了,方法找对了,相信阿拉善一定会绿意盎然,更有生机。


(责任编辑:马丽丽 CL0938)
关闭